朝堂之上的記錄,按照道理來說是不能被隨意翻看的。

即便是皇帝!

這是規則!

後代很多皇帝也都默默的遵守了這個規則。

不過這次卻不同,因為翻看的並不是對於皇帝本人一言一行的記錄。

而是關於太子的。

所以,記錄官對於皇帝要檢視兵變的當日的記錄,並沒有什麼牴觸。

甚至,都沒用到皇帝強硬的特權!

之後,在快馬之下送到了嶺南。

或許是因為秦軒的出現,皇帝出巡的路線已經與原軌跡不一樣了。

原軌跡的第一次出巡時間,是公元前220年,也就是剛剛翻篇的去年。

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

這是秦始皇旅遊的開始,目的在鞏固後方。

旅行到寧夏西部、甘肅東部,經甘肅隴西,到達秦人祖先故地天水、禮縣,再沿祖先東進線路回輦寶雞、岐山、鳳翔,歸咸陽。這條秦人東進線路,歷經34代帝王,歷時600多年。

頗有些憶苦思甜的味道。

而在秦軒的主導下,始皇帝的第一次出巡卻是直接到了臨海的膠東郡。

第二次是公元前219年,始皇帝這次而且主要是巡行東方郡縣。

這是因為東方是原六國之地,東方郡縣是在統一戰爭中新設立的郡縣,始皇帝去巡視一番,正表現出始皇帝的眼光和魄力。

不辭勞苦地出巡,條件是比較艱苦的,所謂修馳道是“天子之道”的說法,恐怕始皇出巡並未享受多少。

相反,記載中常常反映出出巡時“逢大風”、遇“水波惡”、甚至“風雨暴至,休於樹下”等,這和後世隋煬帝遊江都不應相提並論。

而且還要承受“為盜所驚”等風險。

這裡所說的“盜”即六國舊勢力的反抗,在當時是一個非同小可的問題,也與他出巡的目的有關。

而此時,始皇帝卻出現在了南方。

按照軌跡的話,這會嶺南都還沒有打下來呢!

可是在秦軒的努力下,又動用了超過二十萬的勞動力,修建出了一條連線大秦的寬敞馳道!

無論是接觸貿易,還是傳遞文書的速度都大大提升。

也便於朝廷的管理。

有了一條連線兩邊的馳道,就等同於是開啟了一扇門戶。

讓嶺南的子民能夠更直觀的感受到歸入大秦的好處。

也能更快的如大秦真正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