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路軍營地裡,一隊隊全副武裝的秦兵持戈巡邏。

這裡,是屠睢所統領的中路大軍之中!

本來,這支大軍是該有秦軒直接統領的。

不過秦軒想要跳出棋局作執子人,便把統領的軍權交給了副將屠睢掌管。

如此一來,也算是給這位老將一個過渡適應時間。

等到大戰結束之後,屠睢就會成為五路大軍中的其中一路,鎮守南方!

自此,除了朝廷之外便無人再能掌控這支五十萬精銳大軍!

無人相互制衡,誰也不敢有異動之心。

將來即便朝廷真的不行了,只要五人中能有一個忠於朝廷的。

在一個人的帶動下,其他四人便不得不回師勤王!

就如同西周末年,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點燃了烽火臺,戲弄了諸侯。

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

幽王很高興,因而又多次點燃烽火。

不管最後結局如何,至少在當時周朝已經逐漸沒落的時候,諸侯王見到周王遇險,都發兵勤王了。

要不是周幽王作死,把諸侯王們的信任都消耗光了,也不至於落得悲慘下場!

秦軒借鑑了烽火戲諸侯的教訓,吸取了其中一些可取之處。

便是點燃烽火後,諸王來救援!

畢竟,當時周天子才是天下正統。

被分封的諸侯若是不來,甚至造反的話,必然會遭到其他諸侯王藉機討伐。

處於敷衍,也會派出兵馬援助。

如此一來,即便大秦十年之後的局勢糜爛到了胡亥當政的窘境。

這五路大軍的將領在相互監督制衡之下,也不敢再明目張膽違背朝廷的旨意。

若是其中有一兩個忠於大秦的鐵桿,那嶺南之地就更不可能發生叛亂了!

但如果將五十萬大軍握在一個人手上,又無人可以制衡,心中膨脹之後難免會起別的心思。

任囂和趙佗就是一人手握重兵,才有反叛之心。

從試探拒絕出兵,再進一步稱王!

至於後世流傳趙佗是奉了始皇帝之命鎮守嶺南,即便大秦滅國也不得調動五十萬大軍的傳說。

在秦軒看來,純粹就是屁話!

畢竟,那個時候秦國已經滅亡了,後面劉邦和趙佗相互勾結,想怎麼說還不是一句話的事?

趙佗說是始皇帝的命令,難道還有人能跳出來反駁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