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七章 魏公國建立,曹操大封官(第2/4頁)
章節報錯
荀彧想了想,嘆息道:“碗者,挽也,這是你岳父要挽留為父。”
荀彧當然能讀懂曹操的意思,就是挽留他,不要走上背叛曹氏之路。
讓他拋棄理想,離開天子,回到曹操身邊,繼續共謀大事。
可是對荀彧來說,理想豈是說拋棄就能拋棄的?
……
翌日清晨,曹操把丁辰叫到了書房之中。
“子文,你跟老夫說說,老夫該不該進公爵,”曹操注視著丁辰道。
顯然荀彧的勸阻對曹操打擊很大。
連荀彧都背叛了他,如今他已經不知道該信任誰了。
他不知道手下一眾謀臣,哪個是心向漢室的,哪個是效忠與他本人的。
他一眾兄弟倒是值得信任,可那都是一幫武將,沒有什麼深謀遠慮。
想來手下具有遠見卓識之人,只有丁辰的身份可以肯定,絕對是他的人,不可能站到漢室的立場上去。
丁辰不止是他的女婿,還是他的內侄兒,跟他兒子又比親兄弟還親,正是鐵桿曹黨無疑。
“也該,也不該,”丁辰面對這道送命題,給出了模稜兩可的答案,“若說該,當今這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百姓民不聊生,都是他漢室幾任皇帝一手作出來的,怨不得旁人。
甭說他漢室天命已絕,就算依然代表著天命,岳父為拯救黎民百姓,也可以做革天命者。
效仿周公,又有何不可?”
“革命者?”曹操自語了一句,捋著鬍鬚微微點了點頭,顯然對這個新詞很感興趣。
丁辰的意見頓時讓他理通了心裡的疙瘩。
這是漢室幾位皇帝自己把天下搞成了這個樣子,他即使想做一個大漢忠臣,把所有權力還回去,難說漢室皇帝會不會再搞出一個黃巾之亂來,到時受苦的還是普通百姓。
“那你說不該,是何意?”曹操問丁辰。
丁辰沉思片刻,正色道:“畢竟大漢養士四百載,當今天下肯為漢室仗義死節之士甚眾。
而那些多半都是朝廷官吏,如岳父做出進公爵之舉,必會引起天下逆反,到時恐怕會重新陷入無人可用的局面。”
這個時代計程車人是很有風骨的,擇主很看重主公身份。
此前曹操剛剛起兵之時,就是因為宦官之後的身份,根本招募不來人才,所以才提出“唯才是舉”的口號。
只認才能,不注重品行,這其實也是一種無奈之舉。
而反觀袁紹,在河北振臂一呼,天下士人紛紛來投,人才多的用不了。
後來曹操迎奉天子於許都之後,吸引了不少士人前來,缺失人才的情況大為好轉。
可是這些人明顯都是衝著天子來的,並非為他曹操。
若曹操進魏公,走上了跟王莽篡漢同樣的路,必然會引起天下士人的逆反。
丁辰清楚的知道,後來曹操多次釋出求賢令,並且釋出《敕有司取士毋廢偏短令》,選拔官吏無懼於德行有虧,只要能幹活就行。
令曰:“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邪?而陳平定漢業,蘇秦濟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
其實這些都是狡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