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丁辰嘴角翹了翹道:“大漢有沒有王法,你說了不算。

你若覺得我做事不妥,自可上表天子,彈劾於我。”

王建雙耳處鑽心一般疼痛,氣的七竅生煙,但是卻也無可奈何。

把這人抬著扔出去之後,趙雲在旁邊對丁辰道:“想來那公孫康是真的要傾力來攻了,公孫氏在遼東已經營兩代,周邊高句麗等部多有臣服者。

若公孫康振臂一呼,所發來軍兵必然不少,不知君侯可有什麼退敵之策。”

丁辰想了想道:“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我已下令讓呼泉長老把八千匹戰馬送來,將烏桓軍兵改成騎兵,盡最大可能提升戰力。”

當初踏頓軍被擊敗斬殺之後,馬匹只收回來了八千匹,都被養在了柳城。

其實丁辰早就想建立屬於自己的烏桓鐵騎,擁有那麼一支勁旅,早晚都能用得上,所以當初遴選青壯之時,都是按照馬匹的數量挑選的。

這時候牛金在旁邊憂慮道:“君侯,您把馬匹發給他們,固然能提升戰力,可是……萬一他們有二心怎麼辦?”

“放心,我自有對策,”丁辰正色道:“還有,這些話以後不得亂說,否則我定不輕饒。”

如今烏桓普通人都能吃得飽穿得暖,日子比以前踏頓做大單于時強了十倍,自然對丁辰這個主人死心塌地,也不會有什麼二心。

另外,丁辰早已秘密讓田疇從四十萬漢家百姓中,挑出兩萬青壯組成鄉勇用以自保,另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控制柳城。

只要柳城在漢軍手裡,那幾萬烏桓百姓就成了人質,自然也就不怕那烏桓軍有二心了。

不過這些安排卻不能明說,要不然寒了這幫烏桓青壯的心,就得不償失了。

幾日之後,呼泉長老帶人把八千匹戰馬送了過來,並又帶了不少烏桓子弟,以補齊上次作戰時的損失。

丁辰讓高順陳到訓練他們馬戰的戰術戰法。

其實烏桓人身上流淌著遊牧民族的血,每個人從小都在馬背上長大,所以騎術之精湛遠非漢軍可比。

再加上烏桓人民風比較彪悍,素來崇尚用拳頭解決問題,好鬥之風已經長到了骨子裡。

這也就是為什麼烏桓鐵騎能被稱為天下名騎的原因之一。

他們不像漢人有一整套培養士人的理論,輕視壯士遊俠,推崇溫潤如玉的謙謙君子,如此打起仗來自然是要吃虧的。

高順培養騎兵果然很順,只是幾天便已經訓練的有模有樣。

再加上烏桓軍兵有跟陷陣營作戰訓練的基礎,丁辰覺得,自己手下這支軍兵已經有了“烏桓鐵騎”的影子……

……

高句麗王高延優果然聽從公孫康的號令,親自帶兩萬軍馬前來協同作戰。

現在的高句麗可不是後世能跟隋煬帝與唐太宗叫板的那個還算龐大的政權。

現在的高句麗比較弱小,聽說他們的宗主公孫氏竟然要求他們協同作戰,那高延優簡直有種受寵若驚的感覺,趕緊動員了麾下所有青壯前來。

有許多青年甚至第一次拿起武器,還沒上過戰場。

於此同時,公孫淵也集結手中所有軍兵,共計四萬餘人,殺氣騰騰的來到遼遂城下,與高延優合兵一處。

另外,有許多河北袁氏門生故吏前來投奔袁尚,有不少攜家帶口前來,還帶了些許部曲。

袁尚便組織了兩千人的隊伍,加入公孫氏軍隊之中,也算是出一份力。

六萬餘軍馬在遼遂城外會盟。

當然主要是公孫康與高延優的會盟,袁尚那兩千人可以忽略不計。

中軍大帳內,三十來歲的高延優瞪著單眼皮小眼睛興奮的道:“大王,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攻城?”

“咳咳,不要亂叫,”公孫康撇了旁邊的袁尚一眼。

其實從公孫度開始便關起門來稱王,所以夫餘、高句麗、仇臺等周邊小國皆將遼東視為宗主國,稱呼其“國主”為大王。

到公孫康開始,便延續了父親的儀仗,平常服飾用度皆按照王爵的規制。

可是現在畢竟有袁尚在場,他再這般作為,唯恐惹袁尚恥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