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曹操已經把行政中心從許都遷到了鄴城,並上表天子,奏請自己為冀州牧,並向天下釋出政令,史稱丁酉令。

只不過這一世因為丁辰的到來已經擾亂了原來的年份,這一年卻不是丁酉年。

此時曹氏已經全盤接收了袁紹地盤,並且劉表,孫權,劉璋,張魯,包括西涼的馬騰都表示忠於當今天子。

所以曹操代表大漢朝廷頒佈諭令說,經過這麼多年的額不懈努力,此時天下已經大定,這是所有人的功勞,他將上奏朝廷大封有功之臣。

並且為了邊境安定,他將代表大漢朝廷遠征烏桓。

為了運糧方便,他下令董昭開鑿了平虜、泉州二渠,即保證了軍糧運輸,又透過水運將富庶之地的糧食運往北方,可謂一舉兩得。

可是正在他大張旗鼓的做戰爭準備之時,後方卻又出事了。

本來他將天下行政中心搬到鄴城,把荀彧作為尚書令留在許都。

尚書令是個很低的官職,俸祿也不高,但權力卻極大,相當於皇帝的秘書長,朝廷政令都出自尚書令之手。

論實權,尚書令乃是真正的百官之首(漢朝的三公都是虛職,沒什麼實權。)

荀彧跟隨曹操多年,曹操也是因為信任荀彧,才令其擔任尚書令之職。

可是沒想到,自從曹操搬到鄴城之後,許多政令的頒佈,荀彧一直站到了漢室的立場上,並沒有支援曹操。

曹操感到憂慮,於是十次表奏荀彧做三公,這實際上是明升暗降,用以分化瓦解天子身邊的勢力。

可是荀彧十次都推讓了,拒不接受三公任命。

這也可以視作荀彧徹底倒向天子,並對曹操的宣戰。

而曹操雖然平定了整個北方,信心和慾望也開始極度膨脹,不過為了征討烏桓,還是選擇暫時忍了荀彧的舉動。

他一方面把自己的一個女兒嫁給荀彧的兒子荀惲,然後封荀惲為虎賁中郎將,駐守鄴城。

可是守鄴城的軍隊都是由曹氏宗親將領指揮,荀惲又能調動得了誰呢?只不過是做了個人質而已。

做完這些,曹操才準備親率大軍遠征烏桓。

此前他已經派丁辰率領河北之兵作為先鋒先去幽州抵抗。

丁辰麾下的夏侯惇和曹仁雖然收攏了數萬投降的袁軍以及黑山軍,但是這種降軍的戰力很難跟彪悍的烏桓騎兵相比。

曹仁手下的四萬大軍被烏桓兩萬餘騎兵一戰擊潰,龜縮於薊縣不敢出戰便是明證。

其實這也不能怪曹仁,袁軍與黑山軍本就是烏合之眾,再加上剛剛投降不久,能指望他們發揮出多大的戰鬥力?

所以曹操還是準備親率精銳的主力,前去與烏桓鐵騎對決。

就算他的主力都是百戰精兵,但勞師遠征之後,卻也沒有必勝的把握。

正當他準備出征之時,卻收到了丁辰從柳城寫來的信。

丁辰竟然已經攻陷了柳城,斬殺了踏頓,徹底平定了烏桓之患。

曹操不免有種一拳打空了的感覺,看來烏桓是不用去了.

於是隨即給丁辰發出書信,讓丁辰下令屠殺柳城,將烏桓部族從大漢邊境的版圖上徹底抹去……

……

柳城,單于府。

丁辰面前站著三個烏桓部族的長老。

烏桓的體制還類似於原來的部落,首領的兒子會被推舉為下代首領,而首領的弟弟,則成為部族長老,對當代首領的權力形成牽制作用。

所以這些長老們都是踏頓的叔父輩。

可踏頓是部族首領中的另類,當然也算是英明神武者。

他在袁紹的幫助下統一了烏桓各部,權力達到了巔峰,自然也不再受這些長老叔父們的羈絆,簡直可以為所欲為。

“看君侯如此年輕,不知道有沒有婚配?”有個長老躬身道。

丁辰還沒有來得及回答,那長老繼續說道:“我們烏桓部族原為東胡部落聯盟中一支,與鮮卑、鐵勒為同宗。

我們部族早有規矩,任何部落之間決鬥,得勝一方將擁有失敗一方所有牛羊以及女眷。

如今踏頓失敗被殺,按照部族規矩,他的妻子女兒所有財產以及奴隸,就都是您的了,您可以隨意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