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國失重臣(第2/2頁)
章節報錯
張瑞追封其為太子太傅,諡號文忠。
“諡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行出於己,名生於人。”
而文忠可謂完美貼切審配一生的功績,“能定典禮曰文;經邦定譽曰文;慮國忘家曰忠;世篤勤勞曰忠;”
或許是這位帝國宰輔在天上庇佑著其心心念唸的帝國,在其辭世後的第二年,孟朝選種多年的占城稻終於收穫成功。
只需五十天的成長週期,震撼了整個天下軍民百姓。一年三熟,畝產十二石的美好憧憬化為了現實。
時人皆稱之為祥瑞,是帝國首輔最後對帝國的饋贈。
對這種高產作物,孟朝舉國上下都非常重視,投入了十二分精力,終於在太子張佑安加冠成年的那一年,普及到了整個南方。
至此孟朝終於形成了南方普遍種稻,北方普遍種麥的耕種習俗。
建康十八年(213年),皇室為太子張佑安舉辦了盛大的加冠典禮。
隨著中原的愈發強盛,加冠禮在所有國度內都變得格外重要,即便藩國男子成年也會鄭重的舉辦儀式。
作為一國儲君,張佑安加冠時,遵循了張瑞當初特意設下的規章,為天下郡國免稅一年。以增強百姓對加冠禮的良好印象。
而在加冠之後,張佑安便享有了各種權利。
首先是在東宮開府,組建自己的潛邸大臣。除了張瑞為其安排的太子少師諸葛亮外,太子宮的詹事府、門下坊、率更令、僕三卿、太子賓客等全部由張佑安自己徵召。
這方面孟朝實在是人才濟濟,詹事府左詹事,張佑安任命了享譽天下的頂級人才陸績。
陸績幾乎算是長安學宮繼諸葛亮之後,培養出來的第二位深孚眾望的人才。其人容貌雄壯,博學多識,星曆算數無不該覽。
歷史上其才能便被認為遠在陸遜之上,更精準的預言了天下一統的時間。
在長安學宮深造多年後,其已經學究天人,僅在學識方面,包括長安學宮大祭酒與各學院教習,誰也不清楚陸績已經到了什麼樣的高度。
而且與書呆子截然相反,陸績兼資文武,是個妖孽級的人物。唯一書生意氣的方面是好直言,常諷議舉正。
詹事府右詹事則是一位實務大臣,蔣琬。這位蜀漢四相之一,一直在地方上積累資歷,最終被太子選中,提供政務方面的顧問建議。
因為在太子加冠成年之後,張瑞便令其正式接手國家政務。採取的是跟朱元璋一樣的教育方式。令太子在奏摺旁寫下自己的批覆意見。
但與朱元璋不同,張瑞沒有那麼兢兢業業,每一份奏摺都親眼目睹。絕大部分時間,張瑞都是挑幾分閱覽,看看太子處置有沒有什麼需要教導之處,剩下的全部畫圈透過。
這也就意味著太子事實上已經開始全權處理朝堂政務,其作出的批覆,就是最終決斷。
而且太子張佑安在積累經驗,所以每一份奏摺都目睹過,對國家政務的處置,比張瑞這個皇帝還要更像皇帝,更盡職盡責。
太子與皇帝唯一的區別可能就是差了一份軍權。天下禁軍與府兵都聽從張瑞的調令。直接聽命於太子的軍隊只有東宮六率兩千餘人。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