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河,或許是因為那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原因,這條河流總讓人心懷悲愴,帶來傷感。

在建康三年,這條河流再次吸引了舉國天下所有世家豪強的關注。

為什麼百姓曾經謠傳,這裡變成了一條血河。又為什麼,所有百姓又眾口鑠金的矢口否認,眼神驚恐閃躲?

尤其朝廷還封鎖了幽州對外的一切聯絡,這一切導致一種莫名的恐懼,籠罩在無數關東豪強的頭上。

那些有陰謀規劃,意圖不軌的豪強,更加惴惴不安。

朝廷究竟打算如何應對幽州豪強叛亂?是招撫安置,還是強勢平叛?這關乎所有人選擇應對朝廷的態度。

孟承秦漢遺風,世道百態,大抵相同。

如今孟朝經歷的一切,歷史上都有跡可循。

清查戶籍,度田核檢,在大漢光武皇帝登基時,也曾經頒佈政令:“皇帝以天下墾田多不以實自佔,又戶口、年紀互有增減,乃詔下州郡檢核。”

當初光武皇帝的政令可是比孟朝皇帝嚴酷太多,僅第一次度田就殺了三公之一的大司徒和河南尹、守、相等十幾位兩千石高官。在之後更是不時有地方官員因為度田不實被殺。

殺的皇帝自己感慨:“我甚恨之前殺守、相太多。”

因為光武帝清查田籍、戶籍,深深損害地方利益,所以天下郡國群盜處處並起,郡縣追討,到則解散,去復屯結,青、徐、幽、冀四州尤甚。

無奈漢朝皇帝不得不妥協,一邊分化拉攏豪傑,一邊誅除豪強首領,將其遷到京城周圍,重新授田。

若孟朝皇帝也被迫向幽州豪強妥協,那青州、冀州、徐州等地的豪強就可以有樣學樣,反抗一回,迫使孟朝皇帝的限婢令虎頭蛇尾,難以落實。

清河崔氏,為冀州頂級豪族,尤其關切朝廷對叛亂的態度。

崔氏雖然有崔琰出仕於朝廷,但崔琰的官職僅止步於河東太守。想要了解朝廷頂級軍政部署,顯然是痴心妄想。

於是崔氏不得不派出族人親自前往易水河畔,去檢視一下幽州究竟在發生些什麼?

作為頂級豪門,崔氏家財豐厚,派出的族人十餘人皆騎駿馬,趾高氣昂。

為首的一人是清河崔氏偏房族人,名叫崔鎬。

崔鎬抵達易水河畔時,易水清澈冰涼,完全看不見傳說中橫屍無數,血水盈河的畫面。

崔鎬隨手指了一名隨從,說道:“汝去嚐嚐河水,是否有血腥味。”

被指的隨從本能退後半步,隨後硬著頭皮趴在了河畔,啜飲了一口河水,細細品味了一下,興奮的說道:“公子,公子,沒有血腥味。”

崔鎬一喜,隨後面露不滿,說道:“汝喝那一點能嚐出什麼?多喝幾口!”

隨從無奈,只得將頭埋入水中,痛飲幾口。其臉還埋在水下,這名隨從便聽聞身後傳來一片驚恐的叫喊聲。

一種不祥的預感籠罩其全身,瞬間後背一陣森寒。連忙從水中抬起頭,看向身後的同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