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一戰決定天下歸屬(第1/2頁)
章節報錯
在徐州官員、甄氏上下、四方百姓都如火如荼建設江都的時候。
九月,張瑞也在關西接見了一位孟國大將,左千牛衛大將軍張瑾。
這位帝國重將從去年正月率兵入蜀,一路征伐南下,平定南中,歷經近兩年的時間,終於初步碾平了益州叛軍。
這速度跟諸葛丞相的春季率兵南征,其秋悉平,當然是沒法比。
但張瑞對張瑾也沒有過高的要求。關西兵多將廣,糧草充足,雄厚實力遠勝丞相南征時的情況。只要紮紮實實,撫平南中即可。
張瑾雖然比丞相多消耗了一年時間,但最終結果還算完美。
張瑾向張瑞說道:“我大軍軍紀嚴明,於南中百姓秋毫無犯。南中百姓聞王師至而無驚擾,安心種田恢復生產。尤其春季之時,叛軍紛紛回鄉春耕,人數大減。”
“我大軍趁勢進兵,誅賊酋十三人,斬首六千餘級,擄眾三萬餘。叛軍由是勢弱,大軍進擊,五戰五勝,遂平南中。克城三十餘座,獲南蠻男女二十萬人。”
僅聽張瑾所言,便能知曉,其平定南中之戰,著實沒什麼奇謀巧計。
就是趁春季叛軍都回家種田,實力削弱之時出兵,一舉誅殺叛軍賊首,剔除南蠻中的叛亂分子。
剩下的老實本分百姓,編戶齊民,然後安定一時。
只要官府不是過分相逼,苛捐雜稅,導致民不聊生,南中至少能安穩十年左右。
然後再出現叛亂分子,大軍再次前往平定。
血與火一遍遍洗禮,反覆數次,摧殘了本地的文明流傳,中原文化傳入,最後融為一體。
張瑞笑著說道:“此戰瑾叔勞苦功高,升上柱國大將軍,加封千戶。”
勞苦是毋庸置疑的,功高不功高就全看張瑞一張嘴了。
這麼高的封賞,明顯就是張瑞藉機給身邊老臣謀福祉,以回報其一直以來的忠誠跟隨。
再加封千戶,張瑾便是十六衛大將軍中封邑最多的一位了,高達兩千五百戶。
然後是趙雲的兩千戶,高順、張遼的一千八百戶,段文的一千六百戶。
至於其他的十六衛大將軍,雖然也是鄉侯,但封邑數量遠遠差了一個等級。
張瑾立即拜謝,然後向張瑞介紹道:“平定南中之後,某便依照五軍都督府之命,率六萬大軍開赴至荊州秭歸縣,將指揮權轉交給左領軍衛大將軍徐庶,然後返回長安。”
秭歸縣是荊州南郡靠近益州的一個縣,在其西方是南郡巫縣,因靠近巫山而得名。緊挨著秭歸縣東部就是赫赫有名的夷陵之戰爆發之地夷陵。
張瑾問道:“大軍自巴中沿長江水路東出,攻入荊州上百里,莫非要與荊州開戰?”
張瑞笑著搖了搖頭,說道:“並非欲與劉表開戰。秭歸位於長江險要,駐兵六萬在此,將會吸引整個荊州關注。劉表將不得不派主力大軍到此防範。”
張瑾點了點頭,立即明白了朝廷與袁紹的決戰即將爆發。
進兵荊州只是佯攻,吸引劉表精力,讓其無法派兵北上中原,干擾河北決戰。
事實正如張瑾所想,從去歲十月朝廷大軍平定淮南,至今年九月,已經過去接近一年。
朝廷三十萬大軍秣馬厲兵,士卒訓練了一整年,軍紀嚴明,驍勇善戰。如今該是徹底結束亂世的時候了。
隨著朝廷做好各項準備,各路大軍皆高舉旌旗,士氣高漲的開赴向指定作戰區域。
整個河北中原,寬廣平坦的馳道上盡是旌旗飛舞、軍列整齊,列陣而行的一路路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