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江南船宮與水軍建設(二)(第1/2頁)
章節報錯
長安朝堂寥寥數人定下一項政策,遠在數千裡外的徐州卻有數以萬計的百姓被影響。
首先是官府張榜招募數以千計的造船工匠,每人每月兩百錢,年末再獎以布三匹,肉十斤。
徐州糧價在官府從河內調來大量糧食後,已經從每石三萬錢,迅速跌落到了每石三十錢。
之所以有近百倍的差距,最重要的原因不在於糧食,而是是朝廷徹底廢除了民間流通的小錢。關東各種亂七八糟的貨幣五銖錢、小錢(董卓鑄的貨幣)通通被回收。然後改行開元通寶。
對五銖錢的回收比例是一比十,對小錢的回收比例為一比百。
看這匯率便知曉,這麼整齊的匯率無法作到完全公平。
但也不能強求太多,關東的貨幣制度已經近乎崩潰、癱瘓。官府還肯回收貨幣,已經是在盡力減少百姓的財富損失。世間事哪能盡善盡美?
董卓、漢室做的惡,理應由這些人來償還。關西肯幫其收拾爛攤子,已經仁至義盡。
大部分百姓、豪強都能認清這悲慘的現實。只能無奈接受現實,前幾年遭受的禍難,真的貽害無窮,自己的積蓄都隨著霍亂、戰火而消散殆盡。
也有一部分人頑固不冥,覺得朝廷就是想趁機收割徐州財富。送來一批新式貨幣,就要強行將徐州所有銅錢收走。等於關西工坊開動機器鑄幣,就買下了整個徐州。也不想想,他們手中的貨幣不能流通,那也是一堆破銅爛鐵。
不用多想,有這種抱怨的當然是豪強大族。倒不是這些人貪慾無度,而是在這次貨幣置換中他們損失的財富最多。很多豪族地窖中銅錢堆積如山,數以億計。眼看著祖祖輩輩世代積蓄的財富一朝縮水百十倍,這些人難免心態失衡。
這也是為什麼勢力越大,改革越難。船大難掉頭,太多的豪強受益於固有的經濟模式,太多沉痾弊病影響一項正常的制度改革。而當初在太原、河東兩地進行貨幣改革就完全沒有這種問題,一比一兌換五銖錢,豪強利益也未曾受損。
對鬧事的豪強,陳群沒有姑息綏靖。很堅決的將彼輩處以重刑,盡皆抄沒財產,判為刑徒,前往江都營建船宮。
這雷厲風行的處置方式,如當頭一棒,讓無數豪強瞬間警醒,看清了亂世的本相。
這才是亂世諸侯正常的治理模式,以抄掠為資。豪強一朝族滅,財富盡失也是常態。
相比之下,朝廷依舊允許兌換,已經是一項仁政。
因為陳群傑出的政治才能,徐州得以迅速安定。
隨後朝廷調來大量穀物,從而將糧價逐漸從石米三千錢,變為了石米三百錢,石米百錢,石米八十錢、六十錢、四十錢,最終穩定在了石米三十錢。
這平滑的糧價曲線可知,關西豪商在這次平息糧價中出力良多。
尤其那些先期將糧食從關西販賣到徐州的豪商,獲利之豐厚,已經突破尋常百姓想象的極限。石米三千錢,其收穫的利潤,完全是一個天文數字。
若能抓住機遇,迅速送來十萬石糧食,一次便能賺取三億的資金。
對於這些無孔不入的大豪商,難得張瑞這次沒有厭惡。
因為石米三千錢的糧食還能賣出去,是因為徐州真的缺糧。朝廷預設糧價三千錢合理。想要儘快送來糧食,救活百姓,必須要給這些大豪商充足的利益。
在此基礎上,官府每次有糧食送到,都會狠壓糧價。比如官府首次有三十萬石糧食送到,立即將糧價壓到了石米三百錢。
百姓們見到官市中有便宜糧食出售,立即前去搶購。於是關西大豪族們紛紛跟著降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