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特意將今後打算告知劉備,就是希望劉備能將此言轉達天子。讓劉協早點認清現實,為禪讓早作鋪墊。

相較於其他朝代的王朝更替,張瑞對劉協無疑十分優厚。不斷絕漢室國祚,不廢黜漢室天子,只從劉協手中接過來了傳國玉璽。但即便這塊傳國玉璽,也是張瑞找到的。

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仍殷服事商,張瑞一統山河,方才順天應時,建立新朝。

因此就道德而言,張瑞並不弱於文王先賢。後世也沒法指責張瑞謀朝篡逆,不然怎麼解釋文王偉業,武王伐紂?

而且張瑞畢竟不是劉協爸爸,沒義務一直護著他步履蹣跚,護著他取得民心擁護。

張瑞給了劉協一切,但民心背棄漢室,這總不能歸怨於他人。

紂貴為天子,死曾不若匹夫。沒有了民心的天子,退居一隅之地是必然之事。

這方面,就連心向漢室的荀彧都保持了緘默。

即便荀彧也覺得,張瑞的一切做法無可挑剔。

如今國亂歲凶,四方擾攘,州郡凌遲。天子年幼,無力躬聖資文武,一統山河。因而將政務交給丞相,效仿周公輔政,平定四方。這是符合荀彧內心理想的。

當今天下,首先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能夠維持山河一統,防止各地諸侯建國立邦,分裂州郡。

大一統,是諸夏士大夫們紮根內心的政治訴求。

而張瑞無疑是符合荀彧期待的政治家,目前看來,張瑞阻止分裂,一統山河,維持大一統的決心最為強烈。

至於一統山河之後的事情,民心向背,荀彧亦無可奈何。

最多忠於漢室者,將來依舊選擇效力天子劉協。

而真正要反思的無疑應該是劉氏子弟,為何大漢統治天下四百年,百姓卻紛紛背棄劉氏,選擇起兵不足十年的張瑞。

待劉備離開之後,荀彧問道:“丞相已有將劉備妻息接到長安之對策?”

張瑞緩緩搖頭,說道:“大概方略已有。具體對策,孤沒有細思。就交付給徐州文武吧。”

荀彧說道:“聽聞徐州主力大軍投降之後,徐州一片混亂。袁術大軍趁勢入侵,已攻入廣陵、下邳二郡,只靠徐州文武恐怕難以擋住。”

張瑞微微一笑,這一次荀彧恐怕有些小覷徐州英傑了。

論防守作戰,徐州還真有人堪稱當世一流。

隨後張瑞說道:“大軍主力在兗州平定曹操之亂。徐州之事鞭長莫及,以徐州之力守徐州乃是孤定下之方略。具體詳情,孤打算聽聽徐州文武意見。”

“召集徐州降臣前來問對。”

徐州大軍主力在泰山郡被關西禁軍一戰擊敗,自主將劉備以下投降者三萬餘人。

這當中不僅有士卒、將領,還有大量的謀臣、名士,可謂將徐州精華一網打盡。

張瑞要做的就是,將這些劉備不能合理任用的名士、名將,擺放到正確的位置。從而不消耗關西實力,只用徐州人才、軍隊、府庫,便平定無主的徐州。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