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時節發起戰事,實屬迫不得已而為之。

不過好在長安與洛陽之間距離比較近,馳道又修了三年,已經基本完工。信使從長安一路策馬疾馳,到洛陽只需一天時間。所以損害被嚴格管控在了長安與洛陽之間。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為供應十五萬大軍的人吃馬嚼,從正月開始,徭役就分批次搬運糧草往函谷關所在的新安縣。

徭役的主力是弘農郡青壯,畢竟運糧的起點在弘農郡西側,運糧的終點在弘農郡東側。動員弘農郡徭役是最優選擇。

正是因為這種情況,所以古代貧民百姓無比害怕周圍的兵災。只要戰爭發生在周圍,官府必然會就近徵發徭役,運送糧草。不僅百姓勞苦,還會耽誤農時。

因為是春耕時期,官府也極力體恤百姓艱苦。所以官府下令,只要百姓願意參加徭役,官府為其全家免田稅三年。同時每人每個月還給百錢。

百錢大概能買四到五石穀物,幹三個月能買十多石糧食,至少半年內全家不用擔憂餓死。可以趕上秋收後的下一次種秋豆。

百姓一合計,三歲的稅賦遠比今年減產數字更多,才不再抗拒徭役。只是辛苦了家中的父母與妻女,今歲春耕鋤草、採桑養蠶要辛苦一些。

全家辛苦這一個春天,換來未來三年無憂無慮的美好生活,很多人都心甘情願。

動員了弘農郡徭役後,官府又透過鹽引開中法吸引豪強往弘農運糧。

這項法令一頒佈,可是樂壞了弘農郡大大小小的豪強們。

鹽引開中法的運作形式很簡單,只要能將糧草運送到官府指定的位置,就可透過糧食向官府換取鹽引。

但如今的戰場在哪裡?就在弘農郡大小豪強的家門口啊。這等於官府在給弘農郡豪強們發錢、發福利。

豪族們掏光了地窖裡的每一粒糧食,花費幾天時間陸續送到新安城官兵後勤大營,就可以拿著鹽引前往河東支鹽。沒有任何商業買***這個來錢更迅速,更方便,更安全了。

僅華陰楊氏一族,就捐獻糧食三十多萬石,足夠十五萬步騎支撐近一個月。同時也節省了徭役百姓大量的精力與時間。

因為是短期工程,所以豪強們著急運送,給的薪酬也比較高,百姓們從中獲利頗多。

在運送糧草的同時,四面八方的府兵也陸續開拔至長安附近。

陽春三月,張瑞正式從長安誓師出征。

左武衛、右驍衛與錦衣衛三支禁軍在城內參與誓師,然後陸續向城外開赴。

寬闊的朱雀大街被淨空,但這擋不住數十萬長安百姓的熱情。

百姓們紛紛登上閣樓,爬上坊牆,甚至爬到屋頂、樹杈上觀看自家子弟兵的盛大軍容。

而在百姓的熱切期盼中,一支規模宏大的騎兵部隊,率先列隊嚴整的從朱雀門方向陸續沿著朱雀大街向城外緩緩開拔。

數以萬計的騎兵列隊成六列緩緩前行,密集的馬蹄踐踏,彷彿整個長安城都在震動,宏亮的腳步聲激盪人心。佇列中一面面迎風招展的旌旗,綿延不絕,旌旗下鋒刃雪亮的長矛列陣如林。

隨著佇列的前行,整支軍隊像是一個在移動的鋼鐵方陣。

長安城的南城門永寧門高達二十多米,五座高大的門洞全部洞開,一列列鐵騎從高大壯闊的門洞中雲湧而出,高揚的旌旗連綿不絕。

在鐵騎之後,是人數更多、更加嚴整的精銳步兵方陣,整齊的腳步聲每次同時響起,都彷彿雷霆響徹在長安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