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荀彧的一鳴驚人(第1/2頁)
章節報錯
封建小農經濟時代,最重要的經濟基礎永遠是土地生產。官府最首要的任務,也是保證所有百姓有田可耕。
在耕者有其田,農業生產力高度發展之後,再去想什麼工商業發展,社會公平,調節收入差距。
荀彧所主張的也正是這方面,說道:“百姓自耕自種,對災害抵抗能力十分脆弱。雖然如今百姓皆有其田,但一場天災就可能導致百姓顆粒無收,鬻兒賣女。”
“不知君侯可曾聽聞一句話,每一次天災,皆是小民之噩夢,豪強之盛宴。”
“天災降臨,小民們糧食顆粒無收。但豪強、官府絲毫不理會小民之艱辛,該交賦稅分文不少。而豪強大戶有田有糧卻往往不承擔賦稅,小民少田缺糧卻要承擔賦稅的大頭。”
“無可奈何,小民只得賣田售宅,或賣兒鬻女,或易子相食。”
“而豪強、世家卻趁此時機,上下其手。低價從百姓手中購買田產,擴充奴婢。百姓死難逃亡,而田籍卻皆隱沒於豪族名下,不納賦稅。但官府所徵賦稅不會減少,只能轉嫁到其他小民身上,形成惡性迴圈。納稅之小民日漸減少,賦稅日漸增重。”
“於是豪族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僅聽完荀彧訴說的這寥寥幾句,張瑞就感覺頭皮發炸,恨不得殺光所有豪強。
在這種模式下,官府能統治的自耕農只會越來越少。而豪族佔據了絕大部分的田地,卻不納賦稅。
國家怎麼能不滅亡。
這涉及到民部的徵稅問題,司馬芝不得不起身,對張瑞解釋道:“太尉,在漢室按人頭收稅,的確是如此,豪族哪怕佔田上萬畝,亦只需與小民一樣交一份人頭稅。但我關西,按田畝收稅,這種情況已有所衰減。”
“民部稅政司,敢以全體性命保證,在太尉治下,絕無佔地上萬畝之豪族,而無需納稅。”
張瑞看了一眼王凌,說道:“絕無此類情景?不見得吧?據孤所知,府兵便無需納稅。王中郎,軍籍中可有佔地千畝之將門?”
王凌笑著拱手,說道:“君侯過慮矣。府兵嚴格管控戶籍,一戶之中不得有兩名青壯子弟。即便將門亦未有人囤積大量田地。實在是無人耕種。”
荀彧打斷道:“如今無人,不代表將來亦無人耕種。只要趁災收購大量良田,哪怕給佃戶九成,剩下一成亦是將門白得之利潤。而佃戶只需上交一成租金,此稅率甚至比官府還低。”
審配、王凌、司馬芝等重臣紛紛震撼,終於被荀彧高瞻遠矚所折服。
難怪這位荀文若能得到孟侯如此信重,僅這份眼光境界,以及與所有將門作對之勇氣,便堪稱當世之偉才。
王凌不得不辯解道:“府兵一旦退出軍籍,將來便要依律納稅。其所治田產,將來終會逐漸歸還於民間。”
荀彧再次打斷,說道:“府兵的確如此。然王中郎能確保將門子弟,不會出現子承父業情況?兵部能數百年如一日清廉奉公?”
所有人面色凝重。不要說王凌無法保證,就是在座諸卿,都無法保證這一點。趙雲子孫繼續戎馬一生,似乎理所當然。典韋之子,不從軍入伍,難道去舞文弄墨?
荀彧終不負張瑞苦心孤詣的大加提拔。這位當世頂級的政治家,一鳴驚人,首次廷議便找到了張瑞推行制度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