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若遇逢災年,這仁善倉之糧,必須由官府監督,無償賑給百姓。以避免百姓在凶年,無糧可用,不得不賣出田宅。”

張瑞認真思考著荀彧的提議,這項政令無疑是兼具恩威。

其本質還是官府強勢下令,各豪族必須無償捐獻十萬石糧食,以為儲備。逢災年賑濟災民,避免百姓在凶年破產,不得不賣出田宅,從而導致土地兼併。

只是這項政令包裹了溫和的外衣。糧食平日裡還儲存在豪族手中,豪族甚至可以憑此囤積居奇,從中獲利。等於官府白給其土地,供其盈利。

不然,這項命令簡直是要了豪族們的命。

袁術用二十萬石糧食,就能誘惑呂布去攻殺劉備。呂布成功將劉備趕走之後,袁術又心疼這二十萬石糧食,不肯踐行誓言。

二十萬石糧食如此珍貴。而張瑞卻推行政令,向每戶豪族募集十萬石糧食。

自古逢災,官府向豪族們募集糧食是什麼結局眾所周知。豪族們巴不得官府沒糧,即便迫不得已捐獻,也是象徵性的捐獻百石,五百石。

直接從豪族手中摳出十萬石糧食,絕無可能。

而荀彧的建議,使這種不可能變為了可能。

畢竟不可能年年有千里絕產的大災禍。就算有大災禍,這麼多豪族平攤壓力,也不可能十萬石糧食全部發放出去。

而囤積居奇的利潤卻是年年都有。十年、二十年,哪怕更慢一點,三十年,早晚會賺回某一災年損失的糧食。

只是有一點張瑞還抱有擔憂,問道:“一旦發生災禍,豪族們彼此推脫,誰也不肯動用糧倉內儲糧,當如何?”

荀彧笑著說道:“此事易爾,讓某一糧倉,對應某些戶籍。精準扶持困窘,逢災年哪戶百姓賣田而未受賑濟,官府立即追責,十倍罰之。”

“孝武皇帝時期,大儒董仲舒曾言,邑有人君之尊,裡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或耕豪民之田,見稅什五。故貧民常衣牛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如今我等反其道而行之,各邑人君,各里公侯,各坊富戶,必須賑濟鄰里鄉親。以豪族之富,確保同裡貧民不得破產。”

張瑞皺著眉頭苦思。這項政策似乎名叫精準扶貧,後世工業社會才有的東西。在封建時代,絕對不曾聽聞過。

發達的工商業,到底是帶來了某些先進的財富分配模式。

最終張瑞慎重的說道:“先在長安施行,若行之有效,推廣至司隸,而後普及整個關西。此事交由荀從事全權負責,若執行出現問題及時調整。”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