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固思考了片刻,回道:“中樞大事,某不敢妄言。然若在華陰境內,君侯若欲增加民富,所需行事唯二。”

“但言無妨。”

“其一設工坊紡織。衣食住行,衣在首位。如今即便君侯治下,亦還有大量百姓仍衣不蔽體。去歲旱災,使多數人庭存糧僅能維持生計。想賣糧買布,成為奢談。至少某治下華陰百姓,仍無力購買衣褲。”

“布匹增多,能降低布價。使更多戶人家冬季可以添衣。”

張瑞點了點頭,說道:“與孤所想相同。每一匹布產出,都是積累我諸夏財富。只要不經戰火大量焚燬,民間布匹將與日俱增。早晚有一日,民間將再不缺衣庇寒。”

審固拱手,說道:“若有此一日,百姓誠邀天之幸。天下將無不感懷君侯,人心歸附,四海昇平。”

能不能有此一日,張瑞自己都不敢確信。只能盡力而為,說道:“為此,孤將派人於太華山下開設工坊,招徠上萬難民。”

隨後張瑞轉頭對身邊的趙虞吩咐道:“孤開設工坊不為盈利,所得利潤三成直接發與女工。五成用於建設房屋,供給貧民之家。只留兩成以為不時之需。”

衣食住,改善了三樣。

剩下的顯然就是到了行之一事。

審固笑著對張瑞說道:“曾聞君侯牧場中駿馬近十萬,駑馬不可計數。這增民富之二則請君侯撥駑馬千餘匹,以便民往來。”

“自此處往返風陵渡,百姓步行需兩日。若有駑馬搭乘,則半日可至。這所省一日半時日,製造產出大量物資。”

張瑞莞爾,終於知道這個縣令今天那麼積極的前來拜訪,又是介紹又是導引,究竟所為何事了。

原來所有的熱情,最後都是為了打自己馬匹的主意。

不過在風陵渡與太華山之間設定一處驛道也的確是個不錯的主意。

郵驛在春秋戰國時期便已經存在,彼時還有“遽”、“馹”、“置”等各種名字,直到大秦一統六國,統稱為郵。然後在馳道上,沿路設定驛站、離宮、館舍和各種軍事設施。

漢承秦制,也保留了這些制度,只是更加統一,以馬為主要工具,改稱馬遞。

但具體內容都相差不大,無非是在兩處驛站之間往返。

漢室三十里一置,審固沒那麼大野心,只想建好華陰縣境內的兩處驛站,讓貨物及百姓可以更快的往返兩地之間,從而增加手工產出。

張瑞笑著問道:“審縣君辛苦一日,說吧,要多少駑馬?”

審固立即深深拱手,說道:“某誠為華陰百姓謝過君侯。只需駑馬一千兩百匹便足夠。某將製成馬車,租賃與百姓。”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