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馬朗的安排下,流民所得雖然不如百姓。但至少為流民找到了耕種的土地,又獲得了糧食。

三十石糧食,省著點吃足夠跟妻子支撐到次年秋收,渡過最困難的一年。

這雖然不是盡善盡美之策,但卻是切切實實的解決問題之策。

因為這世界上任何制度都不可能盡善盡美,能物盡其利已經是極大的善政。

張瑞對這項制度是高度讚揚的,可以說司馬朗用最少的生產物資,生產了最多的財富,不僅農業生產力得到了提升。百姓更是大量投入到手工業生產當中,生產了大量的布匹以及其他器物。

衣食住行,司馬朗改善了其中兩樣。

張瑞十分好奇,華陰的手工作坊區究竟是何模樣,便對審固說道:“華陰農桑之事,孤已有所瞭解。之後,便請審縣君領吾等觀摩一下手工作坊區域。”

“固所願也。”

之前審固說車架距離工坊區與市肆區有二十多里,但一行人只前行十餘里便能遠遠望見一棟棟佔地面積極廣的手工作坊。

一座座工坊沿路排開,像是整齊的蜂巢,密密麻麻的行人在工坊中進進出出。

僅看這一幕,就能知曉為何人類僅用刀兵便能在各種獅虎猛獸的威脅下,佔據四海八荒。

蜂群在這人潮之下,簡直微不足道。

獸潮?別開玩笑了,什麼野獸敢衝擊這麼嚴整有序的人潮。那簡直是在給恐怖兩腳獸投食。

而入言所見這一切,卻只是整個工坊區域的一隅之地。

審固介紹道:“君侯此刻所見,乃是紡織作坊。有紡織作坊三百餘座,聘用女工八萬餘人。”

張瑞極目遠眺,還是看不盡紡織區的所有作坊。

三百餘座工坊,僱傭女工八萬多人。即便平均來算,每座工坊也要僱傭近三百人。

能裝下三百人與三百多臺紡織機的裝置有多大?張瑞記得自己後世上的小學都沒有三百人。

而這其中必然有僱工上千人的大型紡織作坊。一排排織機整齊排列,大量蠶繭、蠶絲堆砌,無數女工往返搬運,這建築面積無論如何也不能小了。當然,張瑞懷疑如今的建築技術能不能達到這種水平。或許這種豪族僱工千人,需要修建數座房間充當工坊。

八萬女工能產多少布匹,張瑞不太關注,總之肯定是個天文數字。可以預期,右將軍府治下的布匹價格將會緩緩下降,再不會出現百姓過冬沒有褲子可穿的情況。甚至於有這麼多布匹,民間的布衾也會大幅增加。

這個時代的布衾(被子),就是在夾層中間填上雞毛、鴨毛。民間百姓多有養家禽,填充物不太缺,布匹便宜後,民間被子會大幅度增加。

張瑞比較關注的是這麼多女工,每月耗糧十萬餘石,哪來的糧食。

雖然同七萬精銳步騎遠赴千里作戰,士卒、戰馬及數倍的後勤徭役,月耗糧一百一十多萬石相比,這八萬女工月耗糧十萬餘石只佔個零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