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打擊豪強,鼓勵墾荒(第2/2頁)
章節報錯
“彼輩不在乎任何道義、榮辱,眼中只有利益,唯利是圖。”
“起兵造反,其宗族都會被牽連,並無任何利益。而束手就擒,僅其父族、母族、子族寥寥數十人受難而已。彼輩會如何抉擇,一目瞭然。”
這世界上居然還有這麼令人作嘔的階層?
張瑞不敢置信,說道:“彼輩當中,難道便無一二有血氣者?兵部中郎,汝以為如何?”
王凌出身世家大族王氏,對審配的發言極為不滿。說道:“世家子弟,精忠報國,賢良貞幹者比比皆是。審閣輔之言,充滿偏見。”
審配看也沒看王凌,只淡淡的說道:“某不曾否認世家子弟中有德才兼備者,但作為世家整體,蠅營狗苟,無需多言。難道王中郎以為涼州豪族發起叛亂,便能算作賢良貞幹,精忠報國?”
“審閣輔,汝這是混淆視聽……”
“夠了!”張瑞冷冷的說道:“孤問的是,汝等以為涼州是否會發生叛亂,不是讓汝等在這裡為世家大族糾纏不休。”
王凌拱手告罪,然後說道:“某以為其中應該會有幾族掀起叛亂,不得不防。”
“只有幾族?”張瑞問道:“那汝以為是否需要向涼州增兵?”
審配嗤笑一聲,抱臂在一旁冷眼旁觀。
王凌猶豫了一下,說道:“莫如派三千新兵進入涼州,其一透過行軍練兵,其二一旦有叛亂髮生,也可讓新兵見血,增加戰場廝殺經驗。”
“好了。汝等意見孤已知曉。增兵的事情就算了,通知高順,抽調五百鐵騎坐鎮北地郡。”
就王凌的那份提議,明顯是在強撐顏面。他要說不需要派兵,顯得跟自己此前說法衝突。但要真大張聲勢的派兵,結果卻沒有大規模叛亂,只會削弱他的權威,讓所有人都覺得他看不清形勢。所以只能派三千新兵去涼州,裝裝樣子。
安定、北地、左馮翊、右扶風四郡中,安定境內有最精銳的右將軍府大軍,叛軍恐怕剛叛亂就被碾壓了。左馮翊、右扶風都在京兆尹近前,與長安一水之隔。平叛鐵騎上午從長安出發,下午就能將叛軍滿門斬盡殺絕。
所以只有北地郡需要防範,有五百鐵騎坐鎮,剛剛冒頭的一群烏合之眾,掀不起浪花來。
談完涼州可能的叛亂,張瑞說道:“孤一向對豪族還算寬厚。只要遵紀守法,按律納稅,從不曾收考責錢,強奪其財。然孤心存仁善,豪族卻並不曾懷感恩之心,反倒以為軟弱可欺。故,孤打算在涼州推行新政,以民為本,注重公正,惠及百姓。”
“凡百姓前往涼州墾荒者,皆免賦三年。其所開墾荒田,只需耕種三年,便盡為其所有。而豪族田畝,連續三年未曾耕種者,盡收為公有,授予百姓。所謂一鯨落而萬物生,彼輩是時候吐出多年所積攢的民脂民膏了。”
這是張瑞第一次頒佈政策性法令,正式打擊豪強。
此前的稅賦改制,雖然一直致力於抑制兼併,但從未侵奪過豪強的固有資產。
今天,張瑞實在是厭惡了豪族們時不時就會跳出來作死的一貫風格。
而且作為手握十二萬精銳大軍的一方軍閥,張瑞也有了一定的底氣,嘗試著打擊豪強,改革弊端。
打擊豪強,抑制兼併,是任何王朝都要努力去做的,哪怕後世也是如此。不可能放任豪族們野蠻生長,侵奪民間財富。
如今生產力低下,豪族們侵佔的多一分,百姓們分到的就少一分。
這份改革,自己不做,後世子孫也要做。張瑞只能一力肩扛起這份重擔。
會不會引起豪族叛亂,張瑞也無法確定,但如今軍容鼎盛,總要去嘗試一下。
兵部中郎王凌剛才著實灰頭土臉了一回,因而便想挽回形象,說道:“某以為此政令可以推行。如今涼州局勢之關鍵在於生機凋敝。需要傾力扶持百姓,使良家子弟逐漸增多,以充實空曠土地。”
“以如今形勢而言,正是削弱涼州豪強最佳時機。生民百不餘一,豪強若發動叛亂,無法裹挾平民,只能依靠自身寥寥數百或上千名部曲。正是最虛弱之時。”
“待削弱了豪族,六郡良家子逐漸增多、繁盛。有數十萬清白家庭受惠,悅服君侯統治。豪族即便掀起叛亂,亦會被輕易拍滅。”
張瑞點頭,這正是自己期待的局勢。希望能與眾文武傾力合作,最終形成這種局面。接著問道:“兵部對於六郡良家子徵兵,可有規劃?”
王凌說道:“已有初步草案,只等民部公佈六郡戶籍,就能形成徵兵規模。”
張瑞看向民部中郎司馬芝,問道:“在涼州征戰這麼久,戰果如何?戶籍增加多少?”
司馬芝立即回道:“涼州凋敝,生民百不餘一,戶籍增加有限。但戰俘卻增加極多,這其中多是胡虜部落子民,被集中於俘虜營中。如何處置,還需請君侯示下。”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