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釜底抽薪(第1/2頁)
章節報錯
楊阜才智不俗,立即發現了張遼話語中的漏洞,說道:“那便請張中郎即刻下令,大軍即刻歸營,停止屠城。”
張遼咋舌,這傢伙還真是不好糊弄。
只得擺好紙墨,奮筆疾書,很快便寫好一篇榜文,遞於楊阜,說道:“如此便可以了。即刻張榜安民,令士卒退出營外。”
楊阜看完,大怒,問道:“這是軍令?”
張遼立即點頭,笑著問道:“如何,這回總該滿意了吧?”
“滿意?”楊阜緊緊握住手中榜文,問道:“某請問張中郎,何謂二三子,若是無事,便立即退出城外!”
“意思為……若是無事,全軍立即退出城外?”
“汝也知曉,人難免遇到三急。法不外乎人情,即便軍中亦要體恤士卒緊急。”
這是什麼狗屁之言!士卒看到軍令可完全不會這麼想,不將羌、氐殺光,彼輩絕不會退出城外。
你一個統帥統帥兩萬人的堂堂主將,不考慮軍國大事,去只想士卒排洩那些微末細節!
難道有人出恭耽誤了出城時間,還能有人來指責你嗎?
楊阜深呼了口氣,強迫自己冷靜下來,對張遼勸道:“張中郎,大肆屠殺並不利於徵西將軍府統治涼……”
張遼立即抬手,說道:“某覺得汝可能是有些許誤會,我徵西將軍府並不欲佔據涼州。”
楊阜愣住,問道:“爾等攻陷冀縣,卻不欲治理?那大費周章來冀縣作甚?”
“襄助關中諸將克取涼州。”
關中諸將是什麼德行,楊阜在涼州深有了解。正是因為彼輩流毒州郡,才導致涼州殘破,生民百不存一。於是彼輩不得不前往關中劫掠。
楊阜立即說道:“隴右諸將,皆無才無德,如何能安穩涼州?如今徵西將軍府大肆屠戮胡虜,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彼輩必然繼續殘虐胡虜,逼到極致,胡虜便會叛亂反擊!”
張遼撫掌微笑,讚歎道:“君所言甚是。嗯……堪稱字字珠璣,切中要害,實乃高瞻遠矚!”
楊阜徹底呆住,自己前來勸諫,是以為徵西將軍府統兵主將殘忍暴虐,沒有遠謀。擔憂其大肆屠戮導致胡虜暴亂,將來報復漢民。
可現在看來,張遼非但對局勢清楚無比,甚至謀劃要比自己所見還要長遠。
一時間,楊阜亦找不到任何可以勸諫的理由。喃喃自語道:“始作俑者,其無後乎?胡虜報復,涼州百姓當如何求生?”
張遼主動開口,向其說道:“曾聞君與同郡的尹奉、趙昂皆聲名在外,乃百姓心中賢士。何不勸涼州百姓前往關中定居?凡百姓至我徵西將軍府治下登入戶籍,男女皆授良田四十畝。無錢糧者亦可向官府貸糧,秋收後償還即可。”
楊阜眉頭緊皺,嘆氣說道:“故土難離,百姓豈肯輕易搬遷?”
安土重遷是諸夏傳統,但傳統顯然敵不過現實的困境。自靈帝朝以來,涼州叛亂不斷,流往關中、荊州、益州百姓十餘萬家。
如今仍能在涼州居住的,多是一些塢堡堅固的豪族,普通百姓早已在戰亂中或死或逃。等到蘇則出任金城太守時,全郡才只有不到五百戶人家。
漢陽郡即便比金城郡情況稍好,也不會有太大不同。整個郡普通百姓不會太多,只要能勸動豪強中的佼佼者搬離涼州,很快漢陽郡就會流失大量百姓。快速完成釜底抽薪之計。
因而張遼繼續勸道:“羌族若舉大軍報復,即便豪強龜縮於塢堡中亦難保周全。如今徵西將軍府聲威日隆,關中諸將絕不敢設卡阻攔百姓前往關中。汝等需妥善思量。”
楊阜緩緩點頭,回道:“請容我等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