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伯在冶煉上近乎天人的技術讓一眾徵西將軍府將校驚豔不已,隨後眾人對能與之比肩的拓跋虎更加感興趣。

拓跋虎,又名拓跋季,也是按兄弟排行次序命名的名字,名季說明其乃是拓跋家最小的兒子。

隨著拓跋虎被士卒帶到眾人面前,眾人已經很難在其身上看到鮮卑族的影子,其人一身粗布麻衣,蓄髮右袒,與諸夏苗裔並沒有很明顯的區別。

閻柔對著資料讀到:“光和四年(181年),鮮卑大人檀石槐死,其子和連繼位,亦數次寇略邊境。後出攻北地郡,廉人善弩射者射中和連,即死。拓跋虎於此役被俘,因其善制槊而被扭送鐵官。”

漢軍騎兵的制式裝備長期為卜字戟,而與之相對,鮮卑則以槊為主要格鬥兵器。

對於槊強悍無比的戰力,史書記載最通俗直白的一次是“群賊數千,精甲曜日,奮躍爭進。朱齡石所領多鮮卑人,善步槊,並結陳以待之。賊短兵弗能抗,死傷者數百人,乃退走。”

精甲曜日的數千重步兵奮躍爭進,卻被手持長槊結陣的鮮卑人打的不能相抗,死傷數百退走。

可見長槊在破甲方面的確具有強大的戰力。

這是因為長槊的槊刃非常長,長達近兩尺,遠遠長於普通的槍、矛類武器。槊鋒具有明顯的破甲稜,上好的槊刃也會同八面漢劍一樣,有八個面。普通的魚鱗鎖子甲、鐵圜甲、明光鎧,在破甲的槊刃之前,一擊而破。

除了槊刃,上等馬槊,往往也會使用柘木做槊身。宋朝最著名的武器,神臂弓,用的是桑木,《容齋三筆》卷十六《神臂弓》:神臂弓,其法以桑木為身。

而柘木——又名桑柘木,是桑木之中名貴的一種,被視為槊的首選,其硬度與柔韌度均極其出色。

選用這麼高檔的材料後,其加工工藝也十分複雜,以發揮高檔材料的實力。

首先是取上等韌木的主幹,剝成粗細均勻的蔑,膠合而成。再把細蔑用油反覆浸泡。泡得不再變形,不再開裂,方才完成了第一步。

而這個過程耗時將近一年,一年之後,將蔑條取出,蔭涼處風乾數月。

後用上等的膠漆膠合為一把粗,丈八長,外層再纏繞麻繩。

待麻繩乾透,塗以生漆,裹以葛布。

葛布上生漆,幹一層便繼續裹一層,直到用刀砍上去,槊杆發出金屬之聲,卻不斷不裂,如此才算合格。

然後去其首尾,截短到丈六左右。前裝精鋼槊首,後安紅銅槊纂。不斷調整,合格的標準是用一根麻繩吊在槊尾二尺處,整個丈八馬槊可以在半空中如秤桿般兩端不落不墜。

這樣,武將騎在馬上,才能保持槊尖向前而不費絲毫力氣。

如此製造出來的槊,輕、韌、結實。武將可直握了借馬力衝鋒,也可揮舞起來近戰格鬥。只是整支槊要耗時三年,並且成功率僅僅有四成,因此造價高得驚人。

丈八長槊,換算起來長達四點一米,若非有這麼多的優點,即便是關羽、趙雲這種猛將也揮舞不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