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所謂大義(第2/2頁)
章節報錯
張瑾立刻讓士兵拿來長杆,將兩面旗幟依次掛好。只見做功樸素的兩面旗幟上龍飛鳳舞的寫著幾個大字。
左書“開倉放糧,平均授田”。
右書“驅逐胡虜,復我山河”。
獵獵飛舞的旗幟看起來粗糙,簡陋,不值一提。
但上面的文字卻彷彿有魔力一般,有識文斷字的流民率先挺住腳步,圍了過來。
經過的人問道:“上面寫的什麼?”
“開倉放糧,平均授田。驅逐胡虜,復我山河。”
興奮的聲音彷彿雷霆響徹所有人耳旁,無數流民目露憧憬。
無立錐之地的赤貧黔首,摸著飢腸轆轆的肚皮,臉上卻流露出最美好的嚮往。
以後再也不會忍飢挨餓了,終於要有一份於自己的土地了。只要勤勞肯幹,地裡就會長滿糧食。納完稅剩下的全是自己的!
被胡人侵佔了家園的流民望著旗幟狠狠的握緊了雙手,眼神裡全是仇恨的光芒。胡人毀我家園,佔我妻女。現在我們的英雄帶領我們打回來了,你們是時候血債血償了!
“義士,殺胡人請帶上某!”
“某之前是大漢邊軍,願追隨英雄驅逐胡虜!”
“豪傑,某是太原人。願請為豪傑先驅!”
“某是雲中人士,願為英雄效死!”
張瑾錯不及防。
英雄?義士?豪傑?
我們黑山軍一群打家劫舍的強盜也配這個稱呼?看著狂熱請求參軍的流民,覺得一定是哪裡出現了差錯。
張瑞臉上掛著笑容。這就叫搶佔道德制高點。
名分和大義有時一文不值,有時又顯得至關重要。
別人以後提起張瑞,想到的第一個標籤便是抗擊胡虜的英雄。
相比於黑山流寇,顯然這個標籤更容易讓人接受,讓英才投效。
眼前豪傑踴躍的一幕,讓張瑞確認自己照抄正確答案的行為已初見成效。
畢竟是穿越者,自帶史書外掛。
均田制在史書上有近千年的成功歷史可以借鑑。
關於如何何進行均田這方面。
史書上,王莽給演示了錯誤的示範。北魏,北周,大隋,大唐給展示了正確的榜樣。
正確答案都已經糊在臉上了。張瑞如果連這種改革都不敢進行,趁早絕了群雄逐鹿的心吧。
明知道均田制、府兵制能富國強兵,卻連改革的勇氣都沒有,那哪來勇氣去逐鹿中原?
如果只因為王莽的失敗,就嚇得對一切改革都視為洪水猛獸,對改革談虎色變。
靠什麼統一天下?
靠慫?靠跟豪強、世家妥協?還是靠拼命壓榨手底下那幾萬名已經無立錐之地的底層百姓?
既然立志“驅逐胡虜,救濟斯民”,張瑞便不會再選擇故步自封,去盤剝底層百姓。必借鑑後世成功之路,改善當前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