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學習強軍,農耕分種(第2/2頁)
章節報錯
***集體主義便是其中極端,甚至使民眾產生了狂熱情緒。
當然,在這個百姓目不識丁、民間生產力極端落後,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的年代,張瑞想搞極端集體主義也沒有物質基礎。
能排程百姓學習文字的熱情便已足夠,想來沒有任何一屯人會想為其他屯漿洗臭襪子,爛底褲。
隨後張瑞對一旁的賈詡吩咐道:“西河郡之所為,孤以為甚善。可推行於軍中。使每屯士卒皆習文字,明大義,學習《武經總要》之中卷《部伍營陣》,將三軍通典銘記於心。”
賈詡面露思索之色,說道:“屯長中恐不盡能識文斷字。”
張瑞擺擺手,語氣堅定的說道:“全軍八萬餘人,豈能連八百識文斷字之人尚湊不齊全?選軍中士卒能粗通大義、教習文字者,分配各屯,拜為軍教長,位比隊率,專司軍中文教之事。再設軍教司,以軍教丞為督,總管軍中教務事宜,設立法度、章程、激勵與精研學習事宜。歸兵部管轄。”
府兵招募一向以能識文斷字者為優先錄取,軍中豪強子弟,學院學子,將門豪傑,多有能識文斷字者,想湊齊八百識文斷字的軍官並不是難事。
賈詡立即應諾,道:“某這便前往設定軍教事宜。”
崔州平的舉措令張瑞眼前一亮,進而繼續說道:“賴君之奇才,西河已得穩固。按孤所籌劃,盡誅南匈奴之後,官府將遷十萬戶災民安頓於西河,君可有所準備?”
“然也!”崔州平自信滿滿的答道:“此正是某自南向北,沿河東郡邊境開墾屯田之緣由。”
“哦?作何解?”
崔州平詳細解答道:“十萬戶災民,自各縣遷往西河,隊伍綿延數百上千裡,即便安頓亦非一日可竟全功,遷延或達數月近年。”
“分批安置,欲不誤農耕,必有所區別行事。最南方最先得安寧,故種秋豆。”
“百姓自南向北安置,在秋豆之北,百姓可於十月種冬麥。”
“後續安置之百姓錯過冬麥,則可參與春耕,種粟米。”
“自南向北分種秋豆、冬麥、春粟,可盡得農時。”
張瑞滿意的撫掌而起,對崔州平說道:“孤得崔君相助,足以盡善西河政務,災民可定矣!”
崔州平連忙拱手,說道:“誠賴主公恩德,災民乃得渡過災年。鈞不過略盡人事而已,不足為道。”
張瑞一笑,說道:“然盡心仁政者,孤怎忍辜負?賜絲、錦各百匹,玉器、銅器、漆器各十套,以茲嘉獎。”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