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發齊射過後,弩手從甬道中間退回陣後。

數千只雪亮的長矛被架起如林,方陣之前盡是森寒的利刃。

事實證明,只要步卒訓練有素,列成鋼鐵方陣沉著防禦,鐵騎絕對打不出摧枯拉朽的戰績。

這時候就是一個勇敢者遊戲。

數十個巍巍方陣,上千人排列成一線,陣線長達近十里,哪怕是最前排計程車卒,絕大部分亦沒有迎接鐵蹄踐踏的機會。

匈奴主將亦並非痴愚,不會將近萬鐵騎排列成一條直線,去直接硬撞這鋼牆鐵壁。那隻會導致所有騎兵都死在密集的矛林之下。

因而匈奴騎兵列成了一個錐陣,試圖將騎兵的衝擊力發揮到極致,透過連綿不絕的衝擊,徹底擊潰一個方陣,進而倚靠騎兵的速度優勢在一個方向上形成人多打人少的區域性優勢。

數千鐵騎衝擊,每次只需要面對正前方的步兵方陣。而步兵人數雖多,但大部分方陣都只能列陣在其他方向被動防禦。

只有面對徹底的烏合之眾,騎兵才會排成線陣全力踏破,一擊使敵軍全軍崩潰。

隨著匈奴鐵騎狂猛的撞擊,雙方將士頓時死傷無數。

密集的長矛被折斷,十餘名重甲士卒被撞飛,十餘人被戰馬踏碎。

但剽悍勇毅的鋼鐵方陣依舊軍容嚴整,寸步未退。匈奴人期望的崩潰並沒有發生。

反倒是無數長矛攢刺如林,失去衝擊速度的匈奴騎兵騰挪不便,被刺死數十人。

此時後方軍陣中箭雨雷發,密密麻麻的箭雨逆勢而上,來不及騰挪的騎兵被陸續射殺上百人。

若是羌人,面對這種局面,就已經軍心崩潰了,接下來諸夏大軍只需派出鐵騎衝擊,一戰能斬首數千級。段熲最出名一戰,無論形勢、流程還是結果都是如此。

大唐歷史上每每以萬餘精銳大軍便能擊破數萬胡騎,形勢亦大抵相同。

胡虜全靠一腔勇氣廝殺,不能正面衝潰敵陣,就爭相潰逃,以免被射殺於陣前。

但南匈奴畢竟久居華夏,族中精英學習了大量的諸夏軍事經驗,兵法計謀。其中佼佼者如提於夫羅之孫劉淵兼知文武,雄圖內卷,徹底割據了幷州,建立漢趙政權。

漢室又屢徵南匈奴兵參與戰事,平定叛亂。

此時的匈奴士卒久習諸夏軍事經驗,已不再是一支純粹的蠻夷胡騎。

因而這隻鐵騎在衝擊失敗後並未立即後退產生碰撞,引發崩潰。而是急速向左右兩翼脫離,且退且射,試圖躲回步卒方陣之後重整陣型。

在後方觀戰的段文咬牙切齒,說道:“匈奴不滅,吾諸夏無葬身之地矣!”

高順面色凝重的點頭,僅觀匈奴如今表現,已明顯具有諸夏大軍的作戰風格。

敗而不潰,在大軍陣後重整陣型,再重回戰場。透過一次次的出擊,堅韌不拔的毅力,徹底擊潰敵軍。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