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弘農楊氏(第1/2頁)
章節報錯
關中主力都被董卓調往河南參與對關東聯軍的戰事。
剩餘幾支殘兵弱旅,對鷹揚大軍而言,完全不值一提。
九名校尉領兵出征,七縣直接獻城投降,剩下兩縣也被一鼓而下。
這種局面竟然還有人繼續效忠朝廷,也是令人頗感意外。據城而守的縣令被張瑞下令直接梟首,首級傳示全郡。
這九名校尉與其說是帶兵攻伐倒不如說是一場耀武揚威的武裝遊行,向整個關中宣示鷹揚將軍府的統治權威。
在大軍拿下京兆尹的同時,張瑞也親自統率精兵萬餘,兵臨華陰城下。
華陰縣令並不是愚忠之人,且董卓不得人心,在見到城下陣列嚴整的上萬大軍後,果斷的開啟城門投降。整個華陰縣從縣令到胥吏,從世家到百姓,基本上內心都沒有任何負擔。
鷹揚將軍的美名,在大河兩岸還是有所流傳的。
只要不是頑固抵抗,投降之後,鷹揚將軍從不亂殺降臣,更從不屠城。
仁義方面,張瑞雖然不如劉備那樣天下聞名,但絕不像曹操一般聲名狼藉。
多年如一日的言出必信,終於到了收穫的時節。
當大軍進入華陰縣內,百姓毫無緊張感,依舊如往日一般平靜從容,沒人擔憂鷹揚將軍會忽然下令屠殺全縣。
著名的華陰楊氏也直接派出使節前往縣府面見張瑞。
華陰縣令不是什麼歷史名人,才能也比較一般,張瑞見過一面後便將其遷為京兆尹下的藍田縣縣令。
能脫離前線,這位縣令求之不得,感恩戴德的帶著幕僚前往京兆尹赴任。
作為對抗董卓的最前線,華陰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張瑞任命了一位世家子弟出任華陰縣令,以期能與楊氏和睦協力。其人便是出身河內司馬家族的司馬朗。
如今張瑞、司馬朗與楊氏代理族長楊斌三人同處一室。
楊斌客氣的拱手,說道:“聽聞董卓在洛陽殘虐百姓,縱兵劫掠大族之家財,百姓不堪其擾。某替華陰百姓謝將軍救我等於水深火熱之中。”
這位楊斌乃是楊彪的族兄弟,楊彪在洛陽任職,華陰的家族之事便由楊斌做主。
張瑞笑著回道:“無需客套。救濟斯民乃孤之宏願。今日安定華陰,將來更要安定整個弘農、河南,乃至為天下除國賊董卓。”
“將軍志向宏遠,某等望塵莫及。只是不知我楊氏何處能助將軍一臂之力?”
鷹揚將軍日理萬機,既然召見就肯定有事要吩咐,所以楊斌比較識時務的主動開口詢問。
這種配合的態度令張瑞十分滿意,笑著說道:“孤欲繼續東進,圍攻函谷關,從西方夾擊董賊。”
“然兵法之道,必先使己方立於不敗之地。董賊有函谷關為屏障,進可攻退可守。而我軍卻無此雄關,一旦有所失利,賊軍將長驅直入,屠戮華陰,攻入關中。是故,孤欲在華陰境內設立雄關名曰潼關,將董賊擋在雄關之外。”
“楊氏世代居於華陰,必然對地勢有所瞭解,請助孤在行軍必經之山水險要處建此雄關。”
設立雄關將兵災擋在關隘東方,庇護華陰平寧穩定,這對華陰、對楊氏都是一件利好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