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震動,當夜便有朝臣率領家丁在城中縱火,發起兵變,意圖趁西涼軍軍心不穩時裡應外合徹底奪下洛陽。

然而王匡不敢孤軍深入,只是看著遠方洛陽城火光沖天,未採取任何配合手段。導致孤立無援的叛亂被逐漸穩定下來的西涼軍陸續平定。

後怕不已的董卓次日清晨便派出了手中僅存的兩萬大軍前去攻打平陰。直到此時,董卓才知道中了聯軍的分兵之計。猛攻雄關只是一個幌子,完全是為了最終能安穩佔領平陰。

因為如今王匡統帥上萬大軍防守區區一個縣城,背後又有十餘萬大軍為援,只有區區兩萬部隊的段煨短期內絕無辦法攻克如此堅城。

而只要平陰一日不拔除,董卓的形勢就會惡化一分。

身在前線的將士都知道短期內難分勝負。

但這種軍情卻會對遠方的天下人產生了無比巨大的震動。

尤其董卓未曾戒嚴洛陽,無數出逃的百姓,信誓旦旦的傳言,自己在洛陽城內聽到了震天的喊殺聲,火光沖天,映如白晝,一定是義軍打到洛陽城下了。

各地清流、名士都有意推波助瀾,大肆宣張這種謠言,待傳出司隸附近時,謠言已經變成了河內聯軍已經圍困住洛陽,正在晝夜猛攻,賊臣董卓,授首在即。

無論謠言真實與否,但著實給天下人形成了一種,董卓覆滅在即的印象。

一種逆賊窮途末路的天下大勢展現在所有人面前。

所以,攻克平陰這一戰,不僅在軍事上意義重大,在政治上更是影響深遠。

天下大勢像撥開雲霧看見陽光,河內亦是寒冬解凍,一片萬物復甦的熱鬧景象。

因為河內太守被圍困在大河以南,通訊斷絕。於是河內“百姓”,主要是那些世族、豪強,紛紛請鷹揚將軍代理河內政務。

袁紹更是以盟主的身份,認可了這種局面,承認王匡返回河內之前,鷹揚將軍可以替河內太守處置各項事宜。

有聯軍高層的認可,有民間百姓的擁護,鷹揚將軍府很順利的便接管了河內郡。

這就是袁紹回饋張瑞支援其擔任盟主所支付的報酬。

這種背景下,張瑞終於體驗了一次,主政一方的便利權益。

數日之內,張瑞便成功徵召了河內大量名士進入幕府。

其中包括與裴潛齊名的常氏俊傑常林,張氏才俊張承、張昭(皆張範之弟,與東吳名臣同名)。

以及,赫赫有名的司馬八達之一司馬朗,即司馬懿的長兄。

司馬懿如今還只是一個十一歲的孩子,張瑞考慮過要不要痛下殺手。

參考王匡的做法,張瑞如果點頭,司馬家將毫無抵抗之力。

但最終還是放棄,就算曆史上司馬懿曾經利慾薰心,但也跟眼前這個還童真未泯的孩子無關。

而且有這小傢伙在,能鞭策張瑞不要縱慾無度,保持健康體魄,以免死在這個忍者神龜的前面。

在網羅了一圈河內的人才後,張瑞又派出大量官員履任地方。

這一次張瑞沒有任何妥協,不存在聘用前任官吏繼續治政的可能性。這些河內官吏全效忠於王匡,難保將來不會再起其他心思。

更何況自己有百姓擁護,完全不需要這些人幫襯。從郡府到縣衙,所有的官吏都被張瑞盡皆免職,換上了鷹揚將軍府的嫡系。

河內軍隊被王匡帶過黃河,世族、豪強又怨憤王匡暴政,這些官吏被免職,想反抗也得不到任何勢力支援,所以完全沒能掀起任何波瀾,鷹揚將軍府很快便接管了一切政務。

正當張瑞接手了河內政務,準備清點河內戶籍、田籍,梳理政務時。一份緊急軍情卻打破了河內的所有寧靜,三軍旌旗匯聚,鐵騎雲集而動。

進軍平陰引起的天下震動,終於醞釀出風雲激盪的局勢。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