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風陵渡的詩除了“風陵渡口初相遇,一見楊過誤終身。只恨我生君已老,斷腸崖前憶故人”這首愛情詩以外,還有更出名一首“一水分南北,中原氣自全。雲山連晉壤,煙樹入秦川。”

僅看詩就可知曉,跨過風陵渡,南方就是八百里廣袤秦川。甚至在風陵渡南方七里處就有中原最著名的雄關之一,關中門戶——潼關。

一旦袁術攻克武關或者鷹揚大軍攻克潼關,整個關中三輔八百里秦川都暴露在兵鋒之下,關中將徹底與董卓失去聯絡。

對洛陽的圍攻,大抵部署都是如此,走得是堂堂正正的兵法正道,以勢取勝。

這種部署不僅曹操看得出來,歷史上袁紹也是如此規劃的,甚至董卓的防禦方案也是以此為應對。

精通兵法的人對此都有類似的見解,但韓浩接下來的部署卻令所有人耳目一新。

“善戰者,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我軍匯聚十州之精銳,財寶不可勝數,可匯聚戰船千艘,化大河天險為我軍之長城。”

化黃河為長城?

眾人紛紛思索。

長城的軍事意義何在?

首當其衝的便是防禦價值。有長城在,小股遊牧騎兵就無法隨意越過城牆展開偷襲。

張瑞登過長城,真正站在城牆上才能感受長城之雄偉。

那一刻張瑞曾經思索,遊牧民族究竟怎樣才能翻山越嶺騎馬抵達長城之下,又怎樣才能以血肉之軀徒手翻越這道壁壘?那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所以自古遊牧大軍想進入關內一直走得便是那幾條固定的、相對平坦的道路。

在防禦之外,長城的另一個重要作用則是進攻的跳板。

遊牧民族無法跨越長城,諸夏大軍卻可以在長城內從容匯聚,隨時隨地從長城任何關口出擊。

以有備而攻敵不備。

一方養精蓄銳,名師勁旅雲集。一方猝不及防,倉促應戰。結果已是不言而喻。

黃河天險亦是如此。

董卓的部隊無法輕易越過黃河,進攻河內的聯軍。

而擁有大量水師的聯軍,卻能以黃河為跳板,隨意在任何地方展開登陸。

董卓能做的就是派出大量鐵騎沿河巡視,消極防守。

但是稍微瞭解兵法的人都知道一句話叫做“久守必失”。

董卓以一州而抗衡天下,就註定了他對雲集在河內的黃河水師毫無辦法。這是實力、底蘊上的根本差距。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