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歷史岔路(第1/2頁)
章節報錯
十二月初,鷹揚將軍府正式釋出檄文宣告天下,董卓談殘暴虐,天人共誅。
鷹揚將軍奉天子詔令,靖難勤王,清君之側。號召天下英雄共同起兵討伐董卓,匡扶社稷。
檄文所到之處,天下雲集響應。
數日之內,太原太守蓋勳、西河太守崔鈞、河內太守王匡、雁門太守郭縕、河南尹朱儁、護匈奴中郎將王柔、黑山校尉楊鳳、南匈奴單于欒提於夫羅紛紛佈告天下,將響應義舉,匯聚盟師。合眾二十萬,陳兵河內,劍指洛陽。
二十萬大軍,旌旗招展,長矛如林,甲光映日,乃至大河對岸洛陽一日三驚,天下震動。
有此威名在先,十日之後,渤海太守袁紹宣告起兵,冀州牧韓馥隨即響應,冀州大軍雲集匯合,揚旗南下。
次日,兗州刺史劉岱宣告全州,兗州軍兵將合聚義師,奮命西顧。東郡太守橋瑁、濟南相鮑信、山陽太守袁遺、陳留太守張邈宣告響應。
同日青州刺史焦和宣告起兵討伐董卓,北海太守孔融親自請文壇泰斗鄭玄為此正名,鄭玄乃定論義師:北起燕趙,東至東海,全境軍民,共討奸臣。
豫州刺史孔伷聯合陳國相許瑒宣告天下,將響應皇命,清君之側。陳王劉寵正式起兵,號召天下宗室勤王討賊。
益州牧劉焉、大司馬劉虞響應陳王劉寵號召,宣告起兵,討伐董卓。劉虞麾下幽州全境高舉義旗,哪怕與劉虞不合的奮武將軍公孫瓚亦宣告會盟。這位歷史上不曾討伐董卓的白馬將軍此番也派出了麾下最精銳的白馬騎兵。
跨過司隸,南陽郡後將軍袁術昭告天下,將興兵討伐董卓,號召袁氏故吏共赴國難。荊州刺史王睿,宣佈將匯聚義師,南陽太守張諮、長沙太守孫堅立即響應。
直至此刻,除了大司馬劉虞、奮武將軍公孫瓚的加入外,討董聯軍與歷史上的諸侯並沒有多少差距。這些諸侯全是歷史上曾經起兵討伐董卓的英豪,只是有些人並未參與酸棗、河內會盟。
但數日之後,歷史卻進入了一條岔路。徐州刺史陶謙、揚州刺史周幹,宣佈響應鷹揚將軍號召,靖難勤王。徹底將漢室領土全部捲入了此次討董之戰。
因為張瑞的出現,導致幷州、幽州、徐州、揚州也加入了此次的會盟。與歷史上的部分諸侯討董不同,此次討董真的變成了舉國靖難勤王。
大漢十三州,除了涼州失守、交州偏遠、司隸被董卓把持以外。剩下的幷州、幽州、冀州、青州、徐州、兗州、豫州、荊州、揚州、益州全部宣告天下,將會起兵靖難,清君之側,討伐董卓。
意味著董卓將以司隸一州之地而抗衡天下。
但遺憾的是,這一州之地當中,絕大部分人也是對董卓怨憤不已。
司隸境內,河東、河內郡皆已宣告將起兵討伐董卓,京師洛陽所在的河南郡,河南尹朱儁亦爰舉義旗,率軍駐紮在中牟縣,準備參與酸棗會盟。
大漢鼎鼎有名的三河五校中,三河騎士全部站在了董卓的對立面。
而俊傑名士幾乎全與董卓為敵,洛陽的官員紛紛棄官出逃。
而與之相反,各地的義師卻皆得天下豪傑相助,豪傑俊邁,紛紛領部曲投軍。
作為靖難的發起者,張瑞短時間內便得到了極大的聲望。
天下人都視其為英雄,為社稷中流砥柱,是扶大廈於將傾的擎天重將。這方面幾乎全歸功於清流們厚顏無恥的誇獎,想透過誇讚義師來提升自身名望。
但誇讚義師,便繞不開首倡義兵的鷹揚將軍。如今百姓不信任官府,偏偏就相信這些空談清流的話。導致張瑞聲望以誇張的態勢急速上升。
聲望這種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卻能影響很多人抉擇。
便例如韓浩,作為河內鼎鼎有名的豪傑,在亂世中一直率領百姓守衛家鄉縣城,抵抗山賊,得全郡之敬重。河內太守王匡聞其大名,起兵後願徵募其為郡府從事,承諾必委以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