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往來密切,雁門士子也多有南下報名者。

及至十月末,報名統計完成,郗慮帶著名冊向張瑞拱手拜賀,說道:“為主公賀喜。此番報名士子多達五千四百餘人。其中河東兩千兩百人,太原兩千七百人,河內四百餘人,雁門百餘人。主公此番可謂盡得文士之望矣。”

郗慮是裴琚的同門師兄弟,避難來到太原後,功曹建議是將他派去縣中曹掾,但裴琚給了他一些關照,將他要過去成為助手,幫助管理兩郡文教。

但因為裴琚最近被科學院內專案忙到不可開交,所以郗慮就成了兩郡文教方面事實上的負責人。

文士五千多人令郗慮頗為興奮,卻完全沒辦法提起張瑞的興致。

這是兩郡四地才湊出了這些人,而且大部分都是略通文字,粗知大義,剛剛擺脫了文盲階段。

上百萬人口,太原還在大興教育,才湊出了五千人。

識字率0.005!

這識字率還是因為河東、太原富庶,百姓有機會學習文字!

然而令人沮喪的是,這五千人不全是平民百姓,有很多是世家、豪強子弟。

那出了河東、太原,大漢民間的識字率大概只有0.001!

一千個人當中有一個識文斷字。

很快郗慮便發現了鷹揚將軍冷淡的目光,臉上笑意漸漸僵住,吞了口唾沫,戰戰惶惶的問道:“明公可是有何不滿?”

張瑞早已達到不怒自威的境界,此番並沒有特意針對郗慮,卻著實令郗慮惶恐不已。

“將名冊放下,先不提科考之事。詳述一番河東文教事宜。”

在教育方面,張瑞一直將一位德皇的論述引以為至理名言。

“我還從未聽說過一個國家是因為辦教育而辦窮了的,辦亡國了的.”

正是因為貧窮,所以才要興辦教育。

在重視程度方面,張瑞給的排序為教育、稅收、軍事、人事、政務、外交。

教育在所有事情之前。

在孟縣最艱苦的時刻,都沒放棄教育事業。

只有透過教育才能提升國民創造財富的能力。不求達到後世那富足的水平,只要能提升一段生產力水平,那就達到了富國強兵的水平。

不說別的,如果這五千人全部從軍。五千識文斷字青年組成的軍隊,絕對能正面擊破兩三萬文盲壯丁組成的諸侯部隊。

雙方在戰鬥意志、順暢指揮、甚至承受傷亡程度方面,都不可同日而語。

只是張瑞還沒傻到做這種殺雞取卵的事情。

從上一屆科考開始,所有人都知道了鷹揚將軍對教育的重視程度,甚至最終考題都與文教相關,目標直指人人如龍!

郗慮作為執掌兩郡教務的實際負責人,如果連這都沒有準備,哪還敢繼續忝居高位?

當即如數家珍的說道:“河東富庶,百姓文風興盛。除官府設立的學堂外,各里正紛紛組織百姓以村落為基礎,合數村之力並立一學社,僅供自家村落子弟入學。此外豪強、世族亦紛紛開放私塾,允許百姓子弟入學,除供餉食外,還贈刀劍、弓箭。學業優良者予以金錢獎勵。”

話音剛落,張瑞就敏銳的發覺到,在教育方面肯定出現了某些偏差。

貓兒居然不偷腥了!世家、豪強居然捨得往外吐血,不但開放學堂、還管飯,甚至還設立了獎學金。

這比官府還要大方。

民間對教育的狂熱,極度不合情理!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