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科學院立即通知太原十八縣田曹有司網羅民間善種冬小麥者。

乃得百姓千餘戶。盡遷其於大陵縣汾水之畔。

如今十月,正是冬小麥播種之際。

張瑞親自帶領諸縣主官與數百名勸農官來到汾水岸邊,便是向眾人展示自己移風易俗的決心,同時令官僚感受種麥的氛圍。

其實看百姓漫山遍野的勤耕種麥,對個人而言,衝擊力還是蠻大的。

上千戶人家,五千餘人分佈在平坦的土地周圍,勤勞忙碌,以麥為生。

規模效應極大的衝擊了很多官僚的固有價值觀。

原來民間有這麼多人都是以種麥維持生計。

上千戶人家!

一個縣才能有幾個千戶人家?

本來許多官吏對張瑞決心種麥還抱有疑慮,懷疑種麥能否養活百姓。

如今看到無數百姓以種麥為生後,這種疑慮頓時消散大半。

待明年,冬小麥的產量會再次震驚整個太原的目光。

畝產三石!產量較之漢室土地的畝產一石到一石半,產量足足翻了兩到三倍。

明年冬天,整個河東、太原的官員、胥吏都會成為冬小麥的擁躉者。

當然看是看不出種麥經驗的,這方面必須要勸農官親自下田,不僅要跟百姓同耕,還要跟百姓交流,記錄經驗,總結成冊。

可惜張瑞沒辦法殺進洛陽。

在洛陽的有國家藏書閣。蘭臺,石室和麒麟閣都是用來藏書的地方。裡面藏書有數百萬冊。

必然有農家學派最全面、最詳細的書籍,會記錄數百年來冬小麥的種植經驗。

結果歷史上全被董卓那個混蛋給一把火燒了。對諸夏文化傳承造成了難以癒合的損傷。

僅這一點,董卓百死都難贖其罪,張瑞恨不得將他挫骨揚灰!

沒有成書可以借鑑,張瑞便只能下令勸農官總結經驗,配合農家學子造冊成書,對眾人吩咐道:“爾曹春耕前便在此地與百姓同耕。向百姓學習經驗,記錄其中注意事項,造冊回執。配合農家學子編撰成書。”

小農經濟具有一定得封閉性,讓這些官吏去搜集百姓的經驗,有利於趨利避害。

雖然方式比較原始,還是經驗為主,但已經有科學種田的影子了。

這算是張瑞一個現代人帶給這個時代觀念上的轉變。

由官吏採集民間風俗、經驗,由學子集眾家之所長,總結造冊、編撰成書。

最後再由勸農官去輔導百姓。

形成一個良性迴圈。

這個經驗就是科技的時代,暫時也只能做到這一步了。

軍隊在汾水河畔設定了軍營,今後會留下三百餘人守護此地安全。

在軍營不遠處,亦為勸農官搭建了一處營地。

從十月到一月,勸農官們就要在這裡渡過忙碌的兩個月。

安排好這些後,張瑞便帶領眾文武返回了晉陽。

因為一年一度的科考又要到來了。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