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治郡河東(二)(第2/2頁)
章節報錯
以鹽、鐵、戰馬為擔保,發行新幣,至少在河北、司隸、中原一帶流行是沒什麼問題的。
論劫掠財富,實在是沒什麼比鑄幣權更迅捷、快速了。
打仗還得死人!
哪像鑄幣,只要幾個工匠在一間作坊裡搗鼓幾下。
匈奴、烏桓就得拿最寶貴的戰馬、牛羊來換。
袁紹、董卓就得哭兮兮的拿成車的糧草來換。
如果很難理解這些,那就參考後世的米帝。以石油為擔保的米元,只要機器開動印刷,輕鬆收割全世界財富。
當然這些的前提是,張瑞手中要有一支足夠強大的軍隊,能守住河東。穩定的河東產出足夠的鹽鐵作為擔保。
只有長城內外皆廣泛流通河東貨幣,張瑞才能透過鑄幣權收割財富。
而且張瑞可做不出曹操、董卓那些破爛事,派手下去挖墳盜墓。
所以貨幣改革勢在必行!
而且是由一名宅男主導的貨幣改革。
當初是鍵政達人的時候,張瑞怎麼吹牛皮都無所謂,沒人會順著網線過來打死他。
但這次是真的要進入實操環節了。
一旦處理不當,百萬生民的闔家幸福就被張瑞一手給葬送了。
王莽的前車之鑑,張瑞不敢稍忘。
但張瑞對自己也有信心。因為自己同其他改革者不同,自己有成功的經驗可以照搬。
張瑞的理念是,沒必要畏懼改革。
很多人談改革而色變,彷彿一旦改革就是與天下所有人為敵。好像改革者必然不得好死。
事實上若沒有一次次銳意革新,諸夏到現在還跟四周蠻夷一樣,處於奴隸制時代呢。
沒有革故鼎新,諸夏談何跟米帝問鼎之輕重?敢在會談中指著米帝的鼻子,跟對方說,沒有人有資格從實力的角度,居高臨下的跟我們說話!
張瑞穿越而來,連改革的勇氣都沒有,那還談什麼群雄爭霸!
那個活計可比改革危險百倍!失敗即死!
改革至少還有一次次調整的機會。
所以張瑞堅定決心,改!
沒道理他曹魏胡搞亂搞,用布帛做貨幣的改革都能成功,自己稍微改改貨幣款式和重量還能失敗了。
面對堅定不移的主公,國淵等人只得一改再改新幣方案。
首先是確認貨幣重量,因為打算發行到域外,銅錢的質量不能太大,考慮到防偽、防盜又不能太輕,太簡單。
同時為了防止磨損,而導致貨幣貶值,變成劣幣,在張瑞的提議下,貨幣不再以重量相稱,改為通寶。
取“開闢新紀元”之意,篆刻“開元通寶”。如此,即便貨幣磨損也不影響貨幣價值,從而方便市場交換。
一次性將諸夏貨幣交易體系改進數百年,這種貨幣體系在歷史上從唐高祖時期一直沿用至民國時期,能夠造福無數子孫後代。即便將來張瑞故去,這套貨幣體系,也能為諸夏苗裔避免許多貨幣改革方面的彎路。
這應該是穿越者對歷史做出的最大貢獻之一。直接將民族發展引領到最正確的道路上。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