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裴紹被升為河東太守後,國淵就將是河東第一重臣。

也正是因為他青史留名的清廉節儉,張瑞才敢將如此顯職交付與他。

坐在這個位置上的人,稍微有點貪腐之心,就會對河東造成數以千萬計的損失。

同樣,如果在這個位置上的是一位賢臣,每年亦能為太原額外創造數以千萬計的財政收入。

國淵完美符合這兩點需求,既能屢陳損益,改革維新,亦能克己奉公,廉潔自律。

歷史上國淵曾屢次陳述應當增減的專案,正直髮言,謙讓無私。最終任職太僕,位列九卿,掌管整個曹魏的馬政系統。眾所周知,歷朝歷代馬政系統都是最容易出貪腐的部門之一。

為主君者思維方式大抵都是類似的。

都希望自己部下既賢且廉,一旦找到這種人,一定會將他放在最重要的經濟部門。

就比如曹魏以國淵管理戰馬,張瑞則以他管理鹽鐵。

這些名士逃避到太原避難,就足以證明在很多人心目中太原勢力已成,將來會是亂世中的一方淨土。

就像何顒在十餘年前對著曹操評價:“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彼時漢靈帝還健在,連黃巾之亂都尚未爆發,何顒便早下斷言。

大部分人沒有何顒那份遠超時代的眼界,就只能在當下尋找一位,似是能守土安邦的將軍。

於是張瑞,及治下太原、河東便脫穎而出。

能殺得白波、黑山不敢側目,自然也能擋住流寇、黃巾。

而且其麾下大軍自成一系,只尊張瑞一人號令,守衛郡縣,而不會被朝廷抽調,導致防禦空虛。

最關鍵的是,這位軍閥還得到了朝廷冊封,在其麾下避難不算是從賊!

如此,很多名士便選擇了張瑞,認為他是那位能除暴戡亂,守境安寧的將軍。

能在萬人中間選出那位值得託付性命的將軍,就已經算是眼光獨到了。這類人被稱為俊傑、名士!

至於匪寇、黔首之類的凡夫俗子就只能隨波逐流。紛紛跟隨著名士的足跡,拖家帶口的逃到太原、河東避難。

公正而論,這是普通人做出最佳的選擇。如果自己的智慧不足以做出明智的決斷,那跟著聰明人走大機率是沒錯的。

如今張瑞威名遠揚,無論山賊還是流寇,哪怕是黃巾軍頭目,都不會腦袋不清醒的跑到太原來劫掠。

對普通人避難而言著實是再好不過的去處。

但一方軍閥如果只能得到普通人的認可,只能說明其有實力,而沒有威名。

看看曹操起兵的時候,多少豪傑將部曲而從之,于禁、樂進、李典、任俊、李通、許褚紛紛率部投效。

而張瑞此時顯然不缺威名,白波軍的每一次潰敗都將張瑞的威名抬高一節。

所以呆在軍營裡的張瑞隔三差五就要接見一批下山投效的黑山軍頭目。

其中最強盛者乃是黑山頭目雷公,史書留名的黑山巨寇。引部眾三萬餘人投靠太原。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