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六月大雨(第2/2頁)
章節報錯
張瑞走進房間時,二人相談正歡。
見到張瑞進門,立即拱手行禮,說道:“拜見主公。”
張瑞略感驚奇。
在此之前,張瑞一直以為二人會相看兩厭煩。因為審配身為主簿,總領幕府,統籌軍機。而賈詡則為參軍,亦參贊劃策。在軍務方面,二人會有很大交疊。
類似出謀劃策、行軍紮寨、戰略部署等具體事宜,全看張瑞心情,交付與誰。
不過現在看來,倒是自己小覷二人了。鴻鵠不與燕雀爭利,看來他倆志向都不止於建義中郎將府這灣小池塘。
畢竟審配不可能一直做一名位卑權重的主簿,賈詡不可能一直當一名幕府參軍。
見此,張瑞便笑著說道:“且入座。二位先生剛才在談何趣事?”
賈詡笑著回道:“適逢天降大雨,正南正在講述黃河沿岸氣候、節氣。”
張瑞頗感興趣,後世初中地理課就詳細劃分了華夏大地的各種氣候,如今眾人腳踩的土地,按劃分應該屬於溫帶季風氣候,特點是夏季炎熱多雨吧。
只是不知道審配這個古人會如何來描述。
見張瑞感興趣,審配便詳細說道:“自光武皇帝定都洛陽以來,黃河氾濫共計二十七次。常於六月雨水暴漲,水淹南岸。”
六月?
不就是當下?
貌似董卓就在黃河南岸的澠池。
難道真應了那句“時來天地皆同力?”
黃河暴漲,徐榮、董卓還怎麼聯絡?
總不至於水淹南岸,把董卓大軍淹死吧?
莫非自己就是傳說中的天命之人?
大魔導師劉秀氣運加身,召喚隕石砸中敵營,數十萬敵軍不戰而潰。
自己也不賴,召喚暴雨,水淹敵軍。
結合自己後世的知識與審配總結的歷史記載,這種事好像也不是不可能。
“史載,建武七年,六月戊辰,洛水盛,溢至津城門。弘農都尉治析為水所漂殺。”
審配話音落,張瑞、賈詡皆驚呼一聲。董卓大軍駐紮的澠池縣就是弘農郡最靠近黃河的地方。堂堂弘農郡都尉都被淹死,淹沒董卓全軍也不是沒有可能。
“桓帝永興元年,河水溢,漂害人庶數十萬。”
“桓帝永興二年,水變乃至,五穀不登。”
“靈帝熹平四年,郡、國七大水。”
“靈帝光和四年,六月,庚辰,雨雹如雞子。”
“凡桓帝、靈帝兩朝,各發五次大水,總計十次。”
桓、靈兩帝便與如今相鄰,看來黃河大水的確可期。
聽完審配如數家珍的陳述,張瑞只恨手中沒有一本資治通鑑,仔細查查今年六月到底有沒有暴雨。
……
資治通鑑:中平六年,六月,大水!
秋,七月,徙渤海王協為陳留王。
九月,自六月雨至於是月。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