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賈詡獻策(第2/2頁)
章節報錯
說到這裡,所有文武將校瞬間明白了賈詡計謀所指要害。
都是久經沙場的幹才,都明白一個道理。除非碾壓,否則勢均力敵的雙方,打仗打到最後比拼的還是後勤。
所以自古名將對糧草都注重無比,兵法之要即在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如今太原大軍兵精糧足,張瑞可以穩坐釣魚臺,耐心等候對手的可乘之機。
而一旦張瑞按兵不動,那難受的就是董卓、徐榮了。
徐榮究竟如何才能在上千太原鐵騎的巡視下,偷偷摸摸的將物資送往澠池?
足足上千鐵騎!
人數比徐榮全軍都多。
斥候巡弋,遮蔽戰場資訊。
徐榮根本連大河周圍的情報都弄不清楚。
這無關兵法、計謀。
完全是斥候間一什、一伍士卒的勇氣與技法較量。
即便徐榮有通天緯地之才,他也無可奈何。
斥候打不過,他就是打不過。就像數學題,不會就是不會。
這種丟失視野、情報的情況下,強行靠近大河運送物資,就等於自投險地,送天時、地利給太原大軍。
虎視眈眈的太原鐵騎必然會半渡而擊之。
一支封建時代的軍隊渡河到一半,被鐵騎襲擊。這即便換韓信、白起這種軍神親自過來坐鎮也擋不住士兵崩潰。
徐榮再有武略,那比之兵仙、軍神,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連白起、韓信都不會選擇將自己處於如此險境,徐榮更不會發瘋到自以為兵仙做不到的事情,自己能做到。
真要強行渡河了,那不是強於兵仙,而是蠢!
至於董卓那邊,就更不要想了。
當初諫議大夫種卲親自手持詔書讓董卓返回河東他都不肯,想方設法的留在了澠池。
現在讓他僅因為糧草不濟就返回河東?那恐怕要樂壞了朝堂諸公。
現在董卓幾乎是在朝廷忍耐底線的邊緣走鋼絲。
他北跨黃河,返回河東,擊垮了張瑞。然後不理朝廷詔書,視河東境內的南匈奴王庭為無物,再次枉顧朝廷詔令,南越黃河,進軍洛陽。
即便朝堂諸公再蠢亦能發現他董卓的昭昭不臣之心!
到時候董卓別說掌握朝堂了,恐怕一個月內就要面臨左將軍皇甫嵩、建義中郎將張瑞與司隸校尉袁紹的三方聯合討逆了。
所以張瑞篤定董卓寧肯就地劫掠也不會親自北上,最多派遣他手下一名中郎將率領偏師與徐榮遙相呼應。而且還必須偷偷摸摸的,不能經過弘農郡除澠池外的其他縣界,以免被郡縣官吏上報朝堂。
由此一來,太原鐵騎只要看緊不足百里的黃河沿線,就可以坐看董卓、徐榮急得上躥下跳。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