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求賢令(第2/2頁)
章節報錯
而且以他的名聲,除了在孟縣會被重用,去其他地方不被餓死就不錯了。
如此,不考慮忠誠,為了生存也不會叛變。
一個人盜嫂就夠被人唾棄了,再加上弒主。謝玄只要頭腦稍微清醒,就不會走這條路。那恐怕真的會被唾沫淹死。
想到有那麼多有才之士,僅因東漢以德取士,便被淹沒在歷史潮流當中。
不由的便想起了曹操的求賢令,唯才是舉,任人唯賢。實在是太適合現今孟縣的情況了。有德之士也不會投靠一支叛軍政權。那乾脆就唯才是舉。
於是張瑞便振臂一呼:“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
“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
“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求賢令一出,謝玄只感覺句句直戳自己心坎,激動的渾身顫抖。多年來所受的歧視,鬱郁不得志的憤懣,彷彿所有陰雲都被一柄絕世利劍劈開,照耀下最光明的光芒。
周圍無數圍觀的人士都心生壯懷激動之情,恨不得立即毛遂自薦,一展胸中抱負。
踮著腳尖拍了拍謝玄的肩膀,張瑞笑著招了招手。
這名雄壯威武的漢子立即恭謹的彎下腰,將頭顱低到張瑞方便講話的高度,側耳傾聽軍令。
這態度讓張瑞滿意極了,以嘉獎鼓勵的態度說道:“去府庫領一副鐵甲。然後去找高軍侯報道,今晚且聽他差遣。”
對主公的命令,謝玄幾乎是無條件執行,毫不詳詢,便領了鐵甲去往高順處聽從差遣。
若說孟縣有何優良傳統,那一定是宣傳方面不遺餘力。
陽曲縣剛納入版圖,這城牆上就已掛滿了蠱惑人心的口號。
歷朝歷代的政治標語被書寫在旗幟上,掛滿城牆,隨風飄揚。
如今張瑞口述求賢令,很快一眾部下便謄抄到一面旗幟上掛到城頭。
掛在它左面的旗幟威武霸氣,上書“內外諸夷,敢稱兵杖者,斬之”。
右面旗幟畫風突變就一派濃濃的鄉土氣息“有田同耕,有飯同食,無處不均勻,無處不保暖”。
看著這些畫風迥異的口號,士兵們也沒覺得有何不妥,一個個眉開眼笑。
因為自打張瑞入主孟縣以來,的確是按照宣傳一步一個腳印走到現在。
無論流民還是將士,都收穫到真真切切的好處。
沒細君的,主公給分配婆娘。
沒家業的,主公給分田宅。
甚至家中無果腹之食,主公都予以貸糧緩解。
而想得到這一切,只要堅定的追隨主公就足夠了。
一群驍勇英烈的漢子們實在是太喜歡現在這種簡單而又幸福的生活了。
什麼都不用想,只要無腦的支援主公,各種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物就搶著往自己懷裡鑽。
不論良宅美婢還是田業官勳,爭也似的加到自己身上。
很多漢子以前飢不果腹,所想最多不過是吃頓飽飯。
可自打追隨主公以後,就跟做夢似的,升了官、發了財,甚至妻妾都納了兩房。
面黃肌瘦的漢子身材居然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發起福來。
就衝這份美好生活,哪個敢說主公一句不是,這群漢子不用蘸醬就能把他給生吞活剝了!
叛亂?怕是腦抽了才會有這種想法。
真有想不開去叛亂的,恐怕還沒走出村,就被同村村民砍成了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