乏黃的秋葉脫離樹梢,飄去溼漉的街道。

上京。

一條條嶄新的街道,高高低低的房簷掛著前夜的雨漬,隨著鱗次櫛比的房屋樓舍延綿展開。

這是一座新建的城池,也是契丹將來的都城,百廢待興,城中還有許許多多樓舍正在拔地而起,新建的孔廟燃起了香火、佛寺迴盪渾厚的銅鐘,香客進出禮拜、更遠,無數工匠正砌出雄偉的宮牆。

繁華的長街熱鬧嘈雜,商販高聲吆喝,穿著綢服的契丹人三五成群挑選心儀的東西,偶爾多拿,商販也只是陪著笑臉,送予對方,不識相的爭辯幾句,便被人打倒在地,上京官府衙役過來,也只是喝斥幾句,將嘻嘻哈哈的幾個契丹人趕走。

“走了走了,多拿了就閉嘴,趕快離開。”

“你這攤販也收收聲,沒死就繼續做你的買賣。”

“記住,你是漢人,在契丹你就得讓著一點。”

......

擾擾嚷嚷的長街,差役提點幾句,隨後揮手趕走,周圍看著熱鬧的行人這才三三兩兩的散去,對剛才發生的事,並沒有太多的感觸,這樣的事幾乎每日都發生,近幾年、甚至十年裡,他們早已習慣了。

今年二月開春,契丹大首領加尊號大聖大明天皇帝,建元神冊,立契丹國,曾經被擄掠而來的幽、雲漢人正式成為了這個國家的百姓,不過要在前面加上‘契丹籍’。

契丹在前面,在國中自然低人一等,不過耶律阿保機對於這些漢人所做的貢獻是認可的,契丹能走到今日,功不可沒,便設定了南北兩套不同的政治策略,北治契丹各部,南以漢制漢,府衙官吏多是漢人來行使權力,每年春夏秋冬四季,耶律阿保機則會遊牧契丹,其實就是巡查各地制度,稱之為“四時捺缽”。

兩套政策的施行,很大程度上對契丹境內的漢人生命財產有了保障,讓這片土地上的人,有了生活下去的基礎。

生活一旦平穩,各方的貿易也就漸漸展開,南來的絲綢、瓷器、字畫、糧秣也漸漸在契丹流通,奢侈之物也在貴族中間悄然流行起來,當然對於這些,此時的契丹貴族還不是很欣賞,不過用來妝點家中罷了。

真正在這個圈子流行的,實為一種叫‘投資’的熱潮,是幾年前一個漢人從南面帶過來的,用合適的價格,在南面漢人國度置辦產業。

一開始,是沒人相信的,可終究有第一個敢於嘗試的,南宰相府一個文吏透過那趙弘富的胖漢人之手,在漢人國度的洛陽,置辦了兩家店鋪,每月收益半年一結,實實在在的落入那文吏口袋裡。

一個並不富裕的官吏陡然間得了許多財富,購置宅院,嬌妻美妾,頓時引起了不少人注意,經過打聽,才知道這樣的門路,從不信,到質疑,隨後有人跟進,得了實在,將南面送來的店契、地契、一箱箱換成的金銀綢緞擺在人面前,將質疑的口給堵住。

‘用契丹少量的錢財,去換南面更大的財富和土地’這種走捷徑的話,也漸漸在貴族圈子裡流傳起來。

將信將疑的言語還是有,但更多的,還是悄悄聯絡那個趙姓漢人,給他送去大量金銀皮毛,讓其拿去南方置換土地和店鋪,當然也不怕對方捲了錢財離開,幾乎每月都有大量金銀入庫,將流水分發給前面先置換了店鋪的貴族,一旦中間斷了,他們立馬就會拿人,何況對方家眷也都在上京,漢人重親情,家眷都在這裡,人能跑到哪裡去?

近五年的時間沉澱,幾乎已經沒有人再懷疑那個胖胖的趙姓漢人,每日都有登門拜訪,託關係走後門想要加入進來分一杯羹的,當然,也有契丹貴族想要蠻橫搶奪,俱被其他得利的貴族給壓下去,此時利益已經捆綁,誰要是敢動這個叫趙弘富的漢人,他們能紅著眼睛殺人全家。

畢竟當中有心貪的,嘗過甜頭後追加了幾乎大半家產,讓自己在南方的利益更大,每月收入更多。

當然,也有人看到甜頭,自己也搞了這麼一出,但實質上的效果卻不好,往往在南方買下店鋪,生意就被攪黃,或者置辦產業的人半道上就消失了。

就算有人堅持下來,實際上也只是小打小鬧,經不起折騰,反而更加襯出那個趙弘富的不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