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以言取人,以貌取人,皆不足信
章節報錯
老相好名叫張狗,以前是妓院的打手,現在也老了,只能靠幫這些半掩門們拉皮、條為生,整日頂著個綠色頭巾在這條街上晃悠。
尹德望別具特色的敲門立刻讓如花知道那位奇特的客人又來了,為什麼叫半掩門,就是說想來辦事的,是直接進門,掀簾子上床,哪有這麼假正經還敲門的。
如花趕忙出來迎客,推開門讓進客人的同時,也給蹲在對面屋簷下的張狗使了個眼色,張狗會意,等兩人進屋邊走過來幫如花把屋簷下的紅燈籠摘下來,表示這家已經有客人了,順便往門口一蹲,監聽著裡面的動靜。
聽說這個客人很古怪,總喜歡玩些沒聽說過的花樣,對此張狗並不在意,管他呢,只要給銀子幹什麼都成,都是稀鬆乾癟的老醃菜了,哪能象青棠街上那些當紅的姐兒一般講究,這不讓碰那不讓摸的。
尹德望進屋之後,大馬金刀的往床上一坐,然後掏出懷裡的皮鞭和蠟燭,對如花低聲道:“脫!”
——
其服不同,其行猶一也。
儘管他們服飾不同,然而他們的行為卻是一樣的。
這是先聖講有所作為不在於服飾的一句話。
何以知道有所作為不在於服飾?
從前,齊桓公高冠博帶,金劍木盾,以治其國,其國治;晉文公大布之衣,牂羊之裘,韋以帶劍,以治其國,其國治;楚莊王鮮冠組纓,縫衣博袍,以治其國,其國治;越王勾踐剪髮文身,以治其國,其國治。
由此知道,知行之不在其服。
一個人是否有學問,不在乎他穿什麼衣服,而在於他讀了多少書;一個人是否有仁義之心,也不在乎他穿什麼衣服,而在於他做了哪些善事,一個人行走世間不能憑藉外表吃飯,而要靠他的勤奮與努力,靠他的思想與智慧。
是以以貌取人,必不足取。
聖人有許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叫宰予的,大白天不讀書,躺在床上睡大覺,聖人罵他是“朽木不可雕”。
聖人還有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體態相貌皆醜,聖人開始認為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
後來,這兩個弟子都透過實踐取得了很高的聲譽,各諸侯國都傳誦他倆的名字,聖人聽說了這件事,感慨說出了一句名言:“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由此可見,以言取人,以貌取人,皆不足信,唯有以行取人,才是最好的方法。
行動不會騙人,行動不會撒謊,所以聖人又說:“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如此,方可不武斷、不偏失、不偏頗。
蕭大人親自講課,下面的聽眾只有曹家三少年和楊信陽,曹家兄妹坐在前排,楊信陽和曹洛坐在後排。
蕭大人今天講的是不能以服飾取人,進而延伸出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楊信陽聽得打呵欠,扯過紙筆,寫寫畫畫起來,曹洛聽得極認真,但初時以為楊信陽是在做筆記,但見他寫畫一陣仍不見抬頭,不覺好奇心起,探頭想去看看。
楊信陽伸手將紙蓋住,不給看,曹洛好奇心大盛,伸手去拉,見是楊信陽用炭筆手繪了一副簡筆畫,圓嘟嘟的小人兒, ︶︶的眼睛,з的嘴巴,筆畫雖少,卻透著十足的可愛,曹洛忍不住捂住笑出來。
咳咳咳
蕭大人乾咳兩聲,兩人忙正襟危坐,曹添回頭,見楊信陽和曹洛同時在翻書,眼裡如欲噴火。
四人小課結束,各自散去,此時他們還不知道,一個訊息如狂風般席捲了整個書院。
楊信陽第一時間得到訊息,連環殺人案又發了,這次發生城南,楊信陽知道那邊半掩門雲集,沒想到兇手把目標選在那邊了。
此事傳得飛快,城主震怒,兇手完全不把天藏城放在眼裡,一樣的作案手法,一樣的殘酷虐殺煙花,只不過這次多了另一個受害者,年紀大的老龜公也成了另一個受害者。
當日正是月休,楊信陽離了書院,正欲要去兇案現場,路上碰到花間道,他難得一臉嚴肅,“我去看看就行,你回你的酒館那裡,看能不能探聽出一點訊息。”
花間道展開輕功徑自去了,楊信陽想想,轉頭回去。
楊信陽回到久違的御膳坊,見無論是大堂還是包廂,依舊人聲鼎沸,高朋滿座,絲毫不受城中那兇殺案影響,心中送了口氣,暗道老孔還是有一手的,昂首走向收銀臺。
收銀臺那裡卻是望舒在打理,楊信陽正欲和她打招呼,就見二樓下來了一人,身材頎長,一身長袍,單手拎一把長劍,那劍比楊信陽見過的任何鐵劍都要長,拿在手裡似一根長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