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天藏城的夏季食譜
章節報錯
做三蝦面,是一門手藝活兒,吃三蝦面,更是如此,快速把麵條翻拌均勻後倒入三蝦澆頭,儘量讓每一根麵條都裹上醬油和蝦籽,再搭配上薑絲、炒青菜、炸黃豆、酸豇豆幾碟小菜,翻拌均勻後“嗦”上一口。
蝦仁的爽溜筋彈,蝦籽的鮮甜,與蝦腦的噴香完美地在一碗麵中融合吃完極鮮的面,若是再喝上一碗清湯,那便真是原湯化原食,鮮是鮮的嘞!
除了河蝦,就屬小暑前後一個月的鱔魚最為肥美,難怪天藏城有“小暑裡格黃鱔賽人參”之說,最有名的一道“響油鱔糊”,若是拿來做澆頭,一份麵條或許還不夠。
把鱔絲加各種配料,炒到色澤金黃,再勾芡盛盤,灑上碧青滴翠的香菜蔥末,以及蒜茸、胡椒粉,最後潑上一小盅熱油,“嗤嗤”一陣響過,鱔絲的鮮美才被完全激發,這也是“響油鱔糊”的精髓所在。
無論是剝離河蝦時的心細如髮,還是往鱔絲上澆熱油時的潑辣灑脫,天藏城人的夏季至鮮盛宴,永遠不會缺席。
在天藏城人心裡,憑藉湯水清亮,配料豐富而“拔得頭等”的綠豆湯,可稱得上舉世無雙。
粒粒分明,軟而不破的綠豆做底、加上一勺雪白的糯米飯,又綴以蜜棗、金桔、青紅絲、冬瓜糖和些許紅豆,色澤繽紛的配料在微微冒泡的薄荷水中顯得賞心悅目。
初嘗綠豆湯,冰涼沁爽的薄荷水滑入咽喉,加倍的清涼從舌尖蔓延至全身,瞬間理解了何為“一口解暑”,清香樸素的綠豆和綿軟甜糯的紅豆巧妙中和,糯米飯更是頗有嚼勁兒。
天藏城的冰鎮薄荷綠豆湯,最早由綠豆百合湯發展而來。尤其是加了青紅絲的綠豆湯,只有大戶人家才會享用,而加入糯米糰更是讓綠豆湯喝完便能“頂飽”。用薄荷味兒來形容天藏城的盛夏一點也不誇張。
外皮米香四溢,內餡兒松子酥脆,清甜的薄荷大方糕、夾雜著甜蜜豆沙的薄荷拉糕、以及紅白綠三色,讓人眼前一亮的三色薄荷糕,軟糯卻不油膩,難怪夏日裡的蘇式宴席總是以一道薄荷糕收尾。
在多數人眼裡,羊肉溫熱,往往冬季才吃羊驅寒,但在天藏城等地區卻反其道而行之,喜歡在三伏天裡“吃伏羊”。
夏日食慾不振,只要喝上一碗鹹鮮美味、熱氣騰騰的羊肉湯,湯色乳白,飄香四溢便讓人大汗淋漓,胃口大開,好一個通透爽快!正所謂常說:“喝上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
本地選用的山羊肉,經過冬春兩季的滋養,膘肥肉嫩,燉出的羊湯清淡細膩,堪稱羊肉界的“扛把子”。
吃羊肉講究活殺,吃的是一個“鮮”字,做法上則白燒、紅燒、冷切、燉湯皆宜,不求第一口就驚豔,而是越喝越有滋味。
用羊骨和羊肉一起慢慢熬煮至湯濃肉酥,奶白色的湯,香氣濃郁,口感鮮而不膩。若是再搭配一盤白切羊肉,大口喝湯,大口吃肉,那真是打耳光也不肯放呀!
好羊肉,要物盡其用。
待到羊肉吃盡,再往羊肉湯裡下一把蘇式細面,一碗湯頭鮮甜、麵條溜滑的白湯羊肉面自然而成。清晨來上一碗熱氣翻騰的羊湯麵,一整天筋骨都是活泛。
除了羊湯,當然更少不了白燒羊肉、紅燒羊蹄、日常下飯的羊肚炒大蒜葉,以及清淡醇香、寓意“高升”的藏書羊糕。饒是天再熱也阻擋不了天藏城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匠心。
從初夏的河鮮,到盛夏的“薄荷”,與時鮮互道“知己”的天藏城人,來至夏末,又翹首以盼著一碗新鮮的雞頭米。
水煮後加桂花提味的雞頭米,香甜白綿,活像一碗“雞頭肉湯”,果實渾圓光滑,自帶誘人的鵝黃色。南芡的稀罕之處除了產量稀少,更在於它的口感,軟糯而不粉,鮮嫩有質感,溫軟清香,粒粒彈牙。
天藏城葑門南塘,是它唯一產地,因此雞頭米也被老天藏城人稱作南蕩雞頭。
為迎接雞頭米的本尊,真可謂是“粒粒皆辛苦”。農戶們開啟它形似雞喙的花萼,再拿剪刀與特製的指套一點點除去外皮,就如剖蚌得珠,要萬分小心,才能得到一顆水靈光潤的種仁。
新鮮的雞頭米在沸水中煮兩分鐘和清湯一起盛出,可以直接吃,也可以加上糖桂花做成雞頭米糖水。
清水煮過的雞頭米圓白瑩潤,吃起來清香軟糯,甘美細膩。最後端起碗把湯也一飲而盡,來自食物的原香沁入心房,讓人不禁道上一句“人間至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