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佛經中的武學(第1/2頁)
章節報錯
上次在楊府,潘勝虔誠詠讀《金剛經》,只覺有股氣流遵循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道在體內迴圈,滋潤著身子,經絡被修復,恢復了一流下品武力。
此刻默唸佛經,那股氣流又出現了,將心中的焦慮壓抑一掃而盡。
果然有效!
想不到佛經如此神奇!
難道里面有定氣凝神、修復經絡的武學心法?
潘勝驚喜,慢慢坐下,雙掌合於胸前,閉眼參禪,希望再發現點什麼。
這種坐姿是跟智光大師學的,智光大師是當代佛家第一人,想必這個坐姿最適合領悟佛法。
潘勝的猜想是有根據的。佛經修復經絡和定神的效果擺在眼前,就不說了。佛祖釋迦牟尼在出家前是一國家的儲君,文武雙全,經典中記載他曾一箭射破十面銅鑼,悟出“佛道”之後,更是得萬物敬畏,巨蛇為之遮風擋雨,可見其武藝高強,是個驚世高手。
既然辛棄疾、李白能蘊武學思想於詩詞之中,佛祖釋迦牟尼為什麼不能藏其武學心法與佛經之中呢?
據說後世的達摩祖師就是窺見了佛經中的武學,成立少林派,創造了少林72絕技。憑著這些絕技,少林在武林獨領風騷千餘年,更是傳下了“天下武功出少林”的佳話。由此可見,佛經中確有高深的武學。
千人觀經千個感悟,領悟皆需機緣,即使肯定佛經中藏有武學,潘勝也對領悟到裡面的武學不抱多大希望。
公元前9世紀,《金剛經》就成書於古印度了,數十萬僧人看過它,也不見古印度出現多少高手。由此可見,能領悟武學全靠機緣。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佈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潘勝默唸佛經,沉寂在忘我之境中。感覺全身沒了重量,像漂浮著一樣,極其舒服。耳邊傳來寺廟鐘聲,腦中出現一到金黃亮光,將思緒吸引過去。
突然,他輕輕站起,眼也不睜就拔劍慢舞,速度極慢。
邁著奇怪的步子,近腳尖點地,繞著花崗巨石胡亂走動,在地上畫出一個“卐”字。手也是亂動,沒有章法,奇怪的是偶爾張開手也不見劍脫落,彷彿劍被粘在了掌心,有好似劍是從手掌心長出來的一樣、、、
過了片刻,他又盤地而坐,一動不動。
釋迦牟尼悟佛的畫面浮現在腦中,越來越清晰,潘勝感覺自己就在一旁看著釋迦牟尼參禪。
“菩提樹下,釋迦牟尼盤坐枯草上,雙手合成 心 形託於小腹前。
一旁的大河流淌,幾片菩提葉隨風飛舞,落入水中漂浮。
落葉聲、風聲、水流聲,聲聲入耳。
突然,釋迦牟尼睜眼站起,走到河邊,看著水面發呆。
良久之後,他笑了,一記拈花指彈破水面,波紋漸漸擴散開去。
顯然悟到了什麼,一個金黃虛影閃過,釋迦牟尼又盤坐在菩提樹下,合掌於胸前。
頓時,佛光普照,化身佛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