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先是談論兵馬,潘勝把後世《百家講壇》講到的《孫子兵法》《孫臏兵馬》內容和見解直接搬了過來,洋洋灑灑說了小半個時辰。

“潘勝小小年紀就熟讀這麼多兵書,這麼厲害!”孫策覺得自己不配和潘勝結義金蘭,當大哥的念頭隨著爐子上蒸騰的水汽消散。

在古代,知識大多都是師徒口口相傳,只有少數人有機會有老師;兵法這樣的知識傳承更是嚴苛曲折,多是父子相傳,很少外流。這個時代,學富五車就是大才。五車竹簡而已,實際上也就三四萬個字,半本小學一年級課本的字數。

秦始皇為了鞏固江山而焚書坑儒,重點銷燬的就是兵書、武功秘籍等,除了坑殺儒生外還派人撲殺百家弟子,據說《孫子兵馬》《孫臏兵法》在那個時候失傳了,孫武的後代也被殺盡。

今天能聽到這些兵法精髓,孫策如何不吃驚,如何不驚歎。

吃驚片刻後,就只剩下佩服。原本以為潘勝他只是熟讀兵書,想不到他竟然對兵法感悟頗深,見解獨到,知識面如此之廣。

酒喝得差不多,二人就開始聊當下時政。

孫策是當局者迷,受時代、歷史、地理的侷限性,對很多問題的看法比較幼稚淺薄。儘管他的看法已經超越了天下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他也自認為很有見識,認識入木三分。

孫策認為未來二十年內國家必然分列,諸侯林立,天子成為名義上的天下共主,與春秋戰國一樣。而且這種分列會持續幾百年。

儘管他高估大多諸侯的能力,導致對分裂時長判斷失誤。但憑藉現在這點諸侯囂張跋扈的苗頭就能預測諸侯分裂國家,潘勝對他是由衷佩服。

“伯符兄,你是不是高估了天下諸侯的能力,我認為亂世存續超過五十年,必然有英雄結束亂世。”

“哦!潘將軍這麼看,依據為何?”孫策不解地盯著潘勝。

對亂世持續時間的預測,他可是對各個諸侯實力和潛力對比之後才作出的。一起預測的還有廬江的好友周瑜。他相信自己預測即使不準,但也不會出入太大,亂世絕對不會只存續五十年。

“我先問伯符兄一個問題吧!我的依據就在你我問答之中。”潘勝放下筷子,表情漸漸嚴肅。看著包廂的青梅、煮酒,就想學曹操一番,來個青梅煮酒論英雄,感受一下偉人的心態。

“請問!”孫策也放下筷子,伸手示意潘勝發問。

“請問伯符兄可知龍的變化?”

孫策想了一會兒,微微皺眉:“生平未見過龍,不知道。請潘將軍賜教。”

潘勝站起,推開包廂窗戶,看著天邊說:“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伯符兄可知當世誰是英雄?”

孫策上前幾步,摸著下巴說:“袁紹、袁術、劉表、公孫瓚,可為英雄?”

潘勝微微一笑:“都算不得英雄。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袁術過於陰險,貪圖名望,也非英雄;劉表、公孫瓚虛名無實,非英雄也。”

“哈哈哈,想不到潘將軍和我二弟說的一樣。”孫策撫掌大笑。

潘勝一怔,知道孫策口中的二弟就是孫權,想不到這個8歲的孩童就有如此見識,難怪歷史上能當東吳大帝。

沉默片刻,潘勝突然問:“你父親江東猛虎,你覺得是不是英雄?”

“我父親見識有限,不是英雄。我孫策也是勇武有餘,智慧不足,也不是英雄。”孫策立刻回答,一點也不掩飾。

能夠清醒認識到自己和親人的不足,很是難得。

孫策拿起酒樽一飲而盡,臉頰通紅,踉蹌幾步,笑著說:“但我孫家也有英雄,還是少年英雄。那就是我二弟孫權。周公瑾(周瑜)就說過我二弟聰慧過人,將來必是人傑。潘將軍你是英雄,我二弟與你對英雄的看法一致,他也是英雄。哈哈哈!”

“哈哈哈!你二弟確實是英雄,前途無量。”

...

一刻鐘之後,二人再次席地而坐。

潘勝列舉出大量的證據,證明天下成名的英雄有曹操、劉備、董卓。從曹操某董卓獻刀、矯詔討董,到劉備誘騙關羽和張飛二人結拜、與幼女成婚尋求糜家資助,再到董卓一步步壯大、、、足足說了半個時辰。

孫策對曹操、劉備是英雄表示認同,認為曹操是梟雄,劉備是不要臉的腹黑英雄。但對潘勝把董卓當做英雄意見很大。

潘勝知道:孫策評論英雄帶入了太多的世俗觀念和感情色彩,已經將董卓定性為國賊了,接受不了董卓成為英雄;亦或是心底認同董卓符合英雄的一切條件,但不能說他是英雄。

董卓戰黃巾軍時就屢敗屢戰,也不見被擼,而且官越做越大,這絕不是運氣,他絕對沒有表面那麼簡單。並不是長得胖的人就不聰明,也不是長得不好看就不配當英雄,英雄與出身、外貌都無關,只要有堅強勇敢的心、卓越的見識,就是英雄。

董卓做了世人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抓住機遇,挾天子令諸侯,將天子拉下神壇,絕對稱得上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