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老婦繼續回答道:“喀爾喀東路,就在這極角嘎啦的正南面。”

喀爾喀東路!

陸舟不由眼前一亮,這個地方他聽說過。

在前世的明末地圖上有過了解。

如果陸舟順著這喀爾喀東路一直南下,大概是能夠從居庸關回到京師。

可那邊,同樣是部族林立,更何況也不知道戰事怎樣了。

歷史上的崇禎八年,國內忙著平叛民亂,皇太極也意在掃平這些礙手礙腳的汗國。

只知道歷史上的明年,這邊平定之後,皇太極便親率兵馬,從這借道而行,從居庸關入關,勝46戰,下16城,縱橫明土數千裡。

而後賺得盆滿缽滿,各明軍閉城不出,完事尾隨相送,很是體貼,給建朝伊始的建奴,狠狠奶了一口。

陸舟收回思緒,把目光重新落回這韃靼公主身上,開始認真問了起來:

“你叫什麼名字?”

“新月......”

“這是韃靼名字?”

“是我娘給我取的。”

“你娘是誰?你又為何會說中原話?”

“我娘是漢人,我父親是車臣汗國的大汗!”

車臣汗......

這是個被歷史掩沒的汗國,陸舟也曾瞭解。

甚至在老陸留下的信中,也有提及。

與前世的車臣國沒有絲毫關係,只是音譯上的碰巧。

之所以瞭解,是因為這車臣汗國,是蒙古諸部中距離後金最近的。

因此也是後金的死敵,從萬曆年間起,就有了“以夷制夷”的策略,對這喀爾喀上的部族,賞以酒肉銀兩,協同明軍鉗制後金。

這大概,是最早被大明“特務”忽悠過來的一批。

就連袁崇煥打造關寧錦防線之時,也曾安置過被建奴欺壓,逃離過來的喀爾喀百姓。

那個時候,喀爾喀上的大汗,娶個漢人老婆,意思意思,多討些酒肉銀兩,倒也不是稀奇。

可這些,畢竟都是萬曆末,或者崇禎初年的事情了。

如今明軍戰力斷崖式的下降,這曾經馬背上的扛把子也不好過。

於是,陸舟又接著問道:“既然你是大汗的女兒,那就是公主了,為什麼會淪落到這遠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