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座城鎮的學堂相互競爭,擇優者進入大學。

二十餘萬的人口裡,有大量的適齡學生。

而唯一的難處,就是沒有足夠多的老師,因為要建的學堂太多了。”

呂不川點著一份地圖資料說道。

先前討論著學生數量,知道國內對人才需求的緊缺性。

可是要找到合適的老師,同樣很困難。

像陸莊裡邊,現在有宋應星、徐光明等人。

但他們也只能抽身到陸莊大學裡邊講課,不可能顧及到更遠的地方。

在全國範圍的作用,最多隻能是參與編撰一些教材。

就今年來說,教育部的人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是在篩選合格的老師。

全國上下幾十萬的漢人裡,能夠有資格走到這裡的不過是寥寥數人,堪堪能夠應付陸莊大學的需要。

陸舟認真看了一遍資料,說道:“多立學堂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更多優秀的人脫穎而出。

這就跟養蠱一樣,選出來的人放到更好的大學裡培養,為我們所用。

而餘下受過教育的人,也能提高軍民素質,我們目前的農業工具、武器都在不斷的升級,需要更多能懂算數、文字的民眾來提高建設效率。

所以,對於河套平原來說,你的方案不錯,那邊的漢人會越來越多,設立一套系統的教育路徑,很有必要。”

呂不川問道:“設想是這樣,那麼教師資源的問題?”

“這個可以解決。”

陸舟胸有成竹的說道:“關於講師的問題,我打算在明地內大肆招募學士。

河套平原臨近秦地,名山學院多,這年頭,大明內破敗的學堂多了去。

亂世之中,還不知得餓死多少所謂清高的名士,還有像宋應星那樣的人也不少。

我打算明打著旗號,去聘請一些人過來,施以重金,不從事政,只用來教學生。”

“聘請?”

呂不川注意到了陸舟口裡說的這兩個詞。

聘請與招募不同,這就意味著,這些只是大明的人,能夠來河套地區上任教,可還是一個自由人。

“不錯,就是聘請。

光靠流民中選拔的機率太小,有些人對塞外之地心有排斥。

那麼就讓他們來這裡三年、五年,就能有錢財能帶回去。

河套平原與陸莊不同,要儘可能作為一個開放之地。

對於那邊的情況來說,只要是有人來了,有人口流通,那麼便是有利於我們......”

陸舟肯定的說道。

呂不川深思了好久,還是覺得,這豈不是在為大明朝的人,變相提供就業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