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許多電視劇裡,也可以見到士兵在裝填時,透過一條木棍,敲擊推彈杆方便裝填的情景。

這個巨大的不便,困擾歐洲各國長達百餘年,直到19世紀,米尼彈的發明才得以解決。

這種彈藥的發明,也幾乎推動了熱武器戰術的改變,對傳統的白刃格鬥戰,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火炮被退到步兵的後面,成為一種支援性的武器。

不再是攻擊性的武器了。

同時對騎兵而言,這也是一個重大的轉折。

因為搭配有尼米彈的線膛槍,有效射程能達到400500米。

以後火槍兵面對騎兵,在500米射程內就可以發射,不必等到100米的射程之內再開火。

而更為重要的是,陸舟有足夠多的光學玻璃,可以生產出光學瞄準鏡。

線膛槍的精確指向性和長久穩定性,能使遠距離狙擊成為可能。

這是陸舟今後面對建奴火炮軍和大部騎兵的殺手鐧。

......

陸舟接下來的日子裡,有事沒事就往研究院裡邊跑。

不斷指導著徐光明等人研製彈丸。

而至於所謂的尼米彈,其實原理也很簡單。

錐形彈頭的直徑略小於槍膛直徑,這樣裝彈就很方便。

同時利用合金或者鉛彈的膨脹性,在開火瞬間又會發生擠壓。

因為在彈頭的底部有個圓錐形的空洞。

一個木塞堵住洞底,發射時燃氣壓迫木塞擠進空洞,熱量產生迫使彈底膨脹。

同一個瞬間,膨脹的彈丸緊貼膛線,封閉住彈頭和槍膛之間的空隙,使燃氣無法外洩,又可以使彈頭在膛線壓迫下高速旋轉,命中精度大幅提高。

......

米尼彈研製出來當天,便也是到了試槍的日子。

這一次圍觀的人,除了老張頭、張一蛋,還有一干研究院的學生。

大家圍站在這裡,由徐光明親自主持。

挑選了一位精善的射擊兵。

靶子依舊是放在百步遠的地方,只不過已經是由一塊木板換成了人身大小的靶子。

靶子上邊還披著一件重甲。

而現在生產的槍支上,也有了前後兩個準心。

砰!

隨著一聲槍響,前方的重甲被穿透了,一直洞穿了後邊的靶子。

“主公,這百步的距離,前後兩層甲都傷了,還洞穿一塊木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