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滾子軸承有許多隱蔽難點。

有些徐光明想到了,少部分還得靠陸舟提點出來。

就比如這滾珠。

陸舟有高碳鋼,甚至能簽到出來,削鐵如泥的純碳鋼。

要是做手工的切削機床,製造滾珠,這樣或許可以。

但要做到絲毫不差,這樣是個繁瑣的過程。

好在陸舟有相對簡便的方法。

滾珠有難點,也有好處。

這段時間,跟徐光明等人提點的軸承有好幾種。

其中一個做出來了,其他的型別可以多向發展。

“去製造圓珠的地方瞧瞧吧。”

陸舟帶著徐光明離開。

兩人來到已經改造成兵工廠的鐵匠埔。

其實古代製作圓珠有很多方式,最簡單就是利用有凹槽的鉗子。

對精度要求高的時候,還會用切段的鋼料,燒融到範快上,合力擠壓成球形。

這樣的擠壓方式,勢必有邊角毛刺。

當然,接下來的步驟,從圓珠篩子到砂磨圓盤都有,這些憑條件做出來簡單。

甚至都不用陸舟說,就能有人想到。

可就是在最後一步上,陸舟有些不太滿意。

徐光明這時候把兩個砂磨圓盤合在一起,中間夾著圓珠。

往常就是用這樣的方式,打磨毛刺跟邊角。

“主公,要是這樣靠工匠手工打磨,大批次製造,難免有尺度不同。

就算有其他方式,瑕疵再所難免。”

徐光明說道。

“的確,所以我們得讓受力更均勻些,這砂盤的合力,不一定只能靠手力勁。”

陸舟說著,讓人拿來了兩個彈簧。

兩個砂盤中間開孔,由一個柱子合在了一起,底部是可以手搖式的機臺。

傳動裝置這個概念普及後,兵工廠內現在就有許多這種帶齒輪的把手。

可實際上,哪怕有提前準備,整一個過程,也耗去不少時間。

陸舟吩咐了工匠加班製作。

到了第二天,再帶徐光明過來的時候,做出了一個機座的雛形。

上邊的砂盤,兩側開了槽子。

陸舟將彈簧掛在上方砂盤的兩側,底部勾在機臺上。

這是一個簡單的磨球機。

“底部的砂盤已經固定連通手把。

粗糙的滾珠放進去打磨,可以模仿在軸承裡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