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研究院和布(第1/5頁)
章節報錯
線膛槍是老張頭自己琢磨出來的產物。
全靠著陸舟之前留下來的思路。
做出了一種分為“陰線”和“陽線”的圓形齒輪狀槍口。
其實線膛槍比燧發槍出現得更早,在十五世紀就有線膛槍口的出現。
17世紀初,也就是幾十年前,丹麥軍隊曾經短暫的裝備過線膛槍。
但中間到普及,幾乎是經過了一個半世紀的低潮。
這期間的過程,甚至是比燧發槍還要漫長,還要坎坷。
增加了匠人工作量是個問題。
槍管的刻線困難。
但主要原因,還是出在所需要的彈丸。
線膛槍需要用鉛彈,甚至對彈丸的要求還很高。
要是士兵在慌亂的情況下,來回的敲擊管道,由鉛製成的彈丸勢必還會產生形變。
甚至直接卡到了膛線的凹槽當中,那麼也就有了“炸膛”的風險,畢竟本身其口徑就不匹配。
再相比與滑膛槍。
滑膛槍的管內圓潤,口徑要求不高,只要彈丸不選錯、槍管不變形,基本就不存在子彈形變,或者裝不進去而產生炸膛的風險。
線膛槍要是做好,絕對能比滑膛槍射程遠、精度高,但倉促之下,肯定遠不及一把精緻燧發槍來得好。
所以這還是屬於一件道理大家都懂,可是做起來卻很難的事情......
先前陸舟的軍隊野蠻式擴張,火器的生產進度一直都在瘋狂趕進。
大規模的戰役下,火槍的絕對精確性要求放在了次位,一氣呵成的滑膛槍也最能足夠應付戰場。
陸舟要的是穩。
所以線膛槍只是小量的生產出一批。
為以後的發展起推進和鋪墊作用。
“大家都去看看吧,把徐光明等人也叫上......”
陸舟揮了一揮手,帶著眾人往鐵匠鋪趕去。
而陸舟先前,沒有往線膛槍方面刻意追求,現在卻心血來潮,主要還是因為徐光明等人來了。
有了這些更專業的人加入,原先許多的工業生產,也能夠做得更精細。
“主公,這槍好啊!”
徐光明拿著一杆線膛槍,也不用試,光是聽著張一蛋講解。
內心就明白了許多想法。
“主公,這樣的槍管能讓彈頭穩定。
但這個彈頭怕是不能再用原先的圓彈。”
徐光明很快的說道,並提出來意見。
“鉛的話先前就燒煉過,莊子裡有一批鉛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