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編軍(第1/3頁)
章節報錯
草原胡兵可以馴化。
天月城收納遊牧人口,也是這個原因。
以天月城為基地,依託貝海兒湖畔的平原地區,可以訓練出一支,隨時遠端調令的軍隊。
老毛子的哥薩克,就是最佳遠端作戰的軍事集團。
他們世世代代遊牧在東歐的大草原,從波羅的海到黑海都有哥薩克的身影,以英勇善戰著稱,曾被譽為“天下第一騎兵”。
而有一點容易讓人忽略的是,在世人的眼光裡,哥薩克是遊牧兵種。
但其實從17世紀開始,遊蕩的武裝團體在依附歐洲國家之後,哥莎克與城邦的聯絡緊密,早已向城市騎兵轉變了。
最驍勇的哥薩克騎兵,他們的根腳往往依託在城市生活,是由曾經的農奴跟城市貧民組成。
他們背靠著不斷被開發的固定農場和農耕生產,更多時候是為自己利益而戰。
他們有更廣的見識。
突出表現是更為職業化,行動也更加專業,對傷病和醫療的認知更高。
少有土著的愚昧性。
所以當他們成建制在草原上出現,八至十人一對,往往能驅趕近十倍的蒙古騎兵。
在農耕生產力不斷提高的背景下,這是一種科學的建兵方式,從往後的時間裡就可以證明。
哥薩克為俄國往後的幾百年間,立下了汗馬功勞,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完畢,才發揮完最後一絲餘熱。
這種機器式的軍事體制,奉令作戰的時候乾淨利落,對政權沒有過大威脅。
在20世紀,有近100萬的哥薩克為俄國悍不畏死的獻出生命,最後消失在了時代的發展裡......
所以這樣的方式,完全值得參考。
陸舟先前將各部落的生產重新調配佈局也是如此,人口重新聚攏分配之後,多餘的部落勇士就被拿了出來。
要想在草原上控制得住,就得有足夠的底氣大刀闊斧。
陸舟的漢兵,是要走素質全面提升路線,留在地盤上面穩紮穩打。
但是對外,還需要一把隨時可以調集的利刃。
現在開始與老毛子的上層勢力逐漸接觸多了,也是各方面博弈的開始。
如果哪一天陸舟的軍隊,出現在烏拉爾山脈腳下,那麼定還需要一支在前方披荊斬棘,應對各種條件的部隊。
否則這麼長的距離,光靠漢人頂上去完全不現實。
且不說這周圍複雜的勢力。
就算打下來了......過個幾年、十幾年,誰也不敢說還能控制得了。
所以要讓這些胡兵能夠有紀律性可以隨時調令。
就需要從根本上進行改造。
讓他們全部都使用漢語口令和改變原本的生活方式,融入現代軍事思想。
“主公,領地上的蒙古騎兵聽到調令聚集天月城。
今日趕來,無人掉隊。
可見主公聲望......”
許三指著下方的人馬感嘆。
眾人這時已經來到城頭上的點將臺了。
陸舟望著下方,只是點了點頭。
這些蒙古雜兵,除了沙陀兵以及入關劫掠過的漠北騎兵外,戰力跟紀律性都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