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晚上,當翠絲夫人把從石志堅手中得的那副珍貴油畫重新掛在牆壁上,又給寵物貓餵了食物後,看看牆壁上懸掛的石英鐘錶,差不多已經晚上十二點鐘。

翠絲夫人看了看書房燈光,依然明亮,她不得不上樓再次敲響房門,然後告訴還在秉燭夜讀的丈夫菲特博士是時候上床睡覺了。

菲特博士搖搖頭,讓翠絲夫人幫自己衝一杯咖啡,表示今晚無論如何也要把手中這份資料看完不可。

那份資料赫然是石志堅今天帶給他的那份青黴素臨床使用中的實驗報告。

這份實驗報告放在別人手裡也許會覺得枯燥無趣,上面基本上都是記錄一些病人在使用青黴素之時做了皮試的各種反應,有的心跳加速,有的出現蕁麻疹,還有的出現胸悶氣喘現象等等。

這實驗寫報告是從一個月前就開始記錄的,可想而知,在一個月前石志堅已經開始著手準備此事,而那時青黴素被禁也才剛剛開始。

總之一句話,這份詳盡到冗長的報告,足以讓很多人看了頭疼,可是菲特博士卻覺得石志堅這個實驗報告上的文字簡直騷到了他的癢處,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讓他人忍不住讀上兩三遍,然後沉思,斟酌,分析比較著這些實驗的長短,再與自己所學知識做了比較,從而得出差不多結論。

青黴素又被叫做盤尼西林,20世紀40年代以前,人類一直未能掌握一種能高效治療細菌性感染且副作用小的藥物。當時若某人患了肺結核,那麼就意味著此人不久就會離開人世。為了改變這種局面,科研人員進行了長期探索,然而在這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卻源自一個意外發現。

近代,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弗來明首先發現了世界上第一種抗生素青黴素,但由於當時技術不夠先進,認識不夠深刻,他並沒有把青黴素單獨分離出來。

次年,弗來明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遺憾的是,這篇論文發表後一直沒有受到科學界的重視,直到十年後,德國化學家恩斯特錢恩在舊書堆裡看到了弗來明的那篇論文,於是開始做提純實驗。

1940年冬,錢恩提煉出了一點點青黴素,這雖然是一個重大突破,但離臨床應用還差得很遠。

透過一段時間的緊張實驗,弗洛裡、錢恩終於用冷凍乾燥法提取了青黴素晶體。之後,弗洛裡在一種甜瓜上發現了可供大量提取青黴素的黴菌,並用玉米粉調製出了相應的培養液。在這些研究成果的推動下,美國製藥企業於1942年開始對青黴素進行大批次生產。

到了1943年,製藥公司已經發現了批次生產青黴素的方法。當時英國和美國正在和德國交戰。這種新的藥物對控制傷口感染非常有效。

1943年10月,弗洛裡和美國軍方簽訂了首批青黴素生產合同。青黴素在二戰末期橫空出世,迅速扭轉了盟國的戰局。戰後,青黴素更得到了廣泛應用,拯救了數以千萬人的生命。

因這項偉大發明,1945年,弗來明、弗洛裡和錢恩因“發現青黴素及其臨床效用“而共同榮獲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青黴素自誕生以來就救人無數,可是因為每個人體質不同會在使用青黴素時候產生不同反應。

可惜這個年代還沒有“皮試”這種說法,而石志堅寫給菲特博士的這份實驗報告就是關於皮試實驗的詳盡一切資料都已經羅列的如此詳實,不用菲特博士這種醫學博士深思,就算是普通從醫者也都能看懂石志堅的意思。

當翠絲夫人把咖啡端到菲特博士面前時,菲特博士忍不住摘下戴著的眼鏡,扭頭問妻子:“親愛的,你說我是個怎樣的人?”

“你當然是個好人了,是個很優秀的醫生!”翠絲夫人幫丈夫按摩著肩膀說道。

“不,我是個自私的人!是的,我很自私!”菲特博士說道,“因為我的自私,我從內心深處十分牴觸接觸青黴素禁令!可眼前這些實驗報告卻告訴我,我這樣做是錯的,本來青黴素就是治病救人的寶貝,我卻把它封藏起來,這對很多病人來說是不公平的!”

翠絲夫人當然明白丈夫在想些什麼,就安慰他道:“這些報告都是那個叫石志堅年輕人寫給你看的,至於真實性還待考較”

“你說的沒錯!”菲特博士握住妻子的手,在她手背上吻一吻:“所以我打算花費三天時間去親自見一見這些接受了實驗的患者,看看他們的情況是不是和這份報道上寫的一樣?醫學,性命關天,容不得半點假!”

……

三天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

可是對於石志堅來說,他可沒工夫去閒等,他必須要做點什麼才行,而對於石志堅來講,他最擅長的就是給人下套。

只要這次被他下套的物件,就是整件事情的始作俑者謝家。

“阿嚏!”作為謝家三小姐忠實手下兼跟班師爺,阿呆這幾天身體不怎麼好,具體講就是生病得了感冒。

泰國這種地方氣候溫柔,得了感冒發燒之類的最難治療,阿呆就屬於熱感冒這一類,動不動就流鼻涕,打噴嚏,搞得他眼睛發酸,口中無味。

此時阿呆在醫院診室內伸長舌頭讓對面醫生看自己舌苔。

醫生拿了撥片在他舌頭上撥看了一會兒,收回撥片。

阿呆眼睛一酸,鼻子一癢,阿嚏,就又是一個噴嚏噴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