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員選拔就是此刻冷酷無情,登天之路註定是一條充滿坎坷的荊棘之路。

孫少將的目光掃視了一眼這剩下的十四名候選者,語氣隱隱含著幾分無形的壓力。

“剩下的還有十四人,你們中間會有四人在最後一輪淘汰中被出局,航天中心只需要十個人,最棒的那十個!”

“我需要你們在最後一輪訓練中全力以赴,發揮出最好的表現,不要有任何留手,這裡是比賽第一,友誼第二,一定要竭盡全力,機會沒有第二次,絕不要輕易放棄這次寶貴的機會,在這裡,我還要提醒一下大家,考核分數不一定是絕對的,淘汰是從多個角度進行篩選,有人為,也有天意,運氣也實力的一種。”

“最後我要對大家說的是,即使是被出局,能夠走到這一步,你們都是好樣的!都是英雄!”

十四個候選者目光炯炯帶著激動看向孫少將,他們都能感同身受體會到孫少將對他們寄託的巨大期望。

“蓬萊號,現在開始進入30分鐘準備!”

十四名候選者分成了兩個組,每組七個人,他們所面對的最後一輪培訓就是進行模擬太空飛行訓練。

操作用的模擬器完全按照真實的來,不過考慮到未來升級,只是採用組合式鋼架進行拼裝,整體看上去有點像未完工的太空梭。

候選者們身上穿的模擬用的宇航服卻是和真的一樣,不過衣服表面埋藏了無數個電磁體,為使模擬過程一切力求真實,既可以與外部磁場形成異性相吸,模擬過載壓力,也可以形成同性相斥模擬低重力環境。

不過缺點也不是沒有,兩人之間的磁場反應如果切換不好的話,呃,就糟了,不是搞基就是流氓。

七名候選者開始進入駕駛艙,這個真正的駕駛艙幾乎一模一樣,連任何一個小按鍵的反饋都和真的沒什麼區別。

“準備填充資料!”

“燃料二十分鐘後充填完畢!氧氣補充開始。”

透過無線電,耳邊傳來模擬發射中心的一道道命令,按照真實情況,一般會在兩小時前就開始補充燃料和充電,並且進行一道又一道的仔細檢查。

只有在發射前30分鐘,航天員才會進入崗位,因此作為第一組的林默他們也是嚴格按照真實流程進行操作。

模擬太空梭的駕駛艙內是豎的,換做平時,完全可以很輕鬆的攀爬進去,不過現在由於穿著臃腫的太空服,又沒有開啟磁點,想要鑽進自己的座位,非得花上不少力氣不可。

當最後一個候選者鑽入後,外面的密封艙門被正式的關閉,並從內部鎖住。

林默有點懷念自己的“龍將”陸空兩用單兵戰術鎧甲,雖然靈活是靈活了,還能提供行動力加成,可卻不太適合長期在太空生存。

第一組裡有林默、2號王學軍、15號賴耀武、18號孟學軍、35號祁平、39號趙躍和53號黃柏城,七個人互相拉著在太空梭的艙體內爬動,還好在內部結構設計上已經考慮到了這一點,花了五分多鐘時間,總算把自己按到了特製的抗荷載座椅上。

機長是林默,這是毫無疑問的,他和王學軍是駕駛員。

15號負責導航系統,18號負責通訊系統、35號和53號負責載荷控制,39號負責監督任務監督。

整體訓練需耗時四天,他們將在這個全封閉的模擬太空梭內吃喝拉撒、洗澡睡覺整整四天,當中涉及到的工作除了起飛、著陸和控制機體狀態外,還有有涉及模擬太空實驗等工作。

林默坐在駕駛員的位置上,握了一下操縱桿,基本上和戰鬥機大同小異,不過輔助功能更加複雜,並不像戰鬥機在穩定的對流層和平流層飛行,太空梭需要完全跨越整個大氣圈,嚴寒到零下近100度和高溫至1200度的多種大氣圈環境,對適應性要求格外的高。

“18號,確認導航系統是否正常。”

“已完成自檢,完成衛星與地面定位連線。”

“報告1號,通訊系統連線正常,‘蓬萊號’與17個通訊結點實現四通道並聯。”

這個“蓬萊號”正是他們這駕駛的模擬太空梭,模擬器實體其實是一個紡錐形,而計算機上顯示出來“蓬萊號”實體則是一個大三角形,機身機翼一體化設計,由於只追求速度和穩定性,不考慮作戰,這樣的設計在直線飛行和起降時,擁有非常出色的效能,特別是從外太空返回時經過大氣圈時,可以依靠氣動力佈局獲得足夠緩衝速度。

進入各個座椅的候選者將自己開始繫結,這是非常接近於真實的飛行訓練,模擬航天服最大可以模擬出10個g的過載力,可以完美模擬出現有神舟飛船的過載力(升空過載45g,返航3.24g。

現在技術進步,可以控制過載力,不像以前沒有上升動力裝置的返回航可以達到12g的最大過載。

能夠做到這一步,已經非常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