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幾名嫡系重臣的反駁,李二臉色慢慢好轉,不那麼黑了。

皇帝也難當呀!

特別是聖君、明主一類的皇帝,需要平衡各方面的勢力,權衡各種聲音。

一旦群臣集體反對,皇帝也沒折。

此時是唐帝國,不象清朝時期,皇權超高度集中。

秦漢時期,皇帝手中的權利是受到丞相制約的,並非皇帝想怎麼幹,可以肆無忌憚。

李二在制定方針政策,推出各項制度,需要群臣的支援。

一旦群臣集體反對,李二也頭大。

總不能把群臣痛罵一頓,全部貶職回家種紅薯吧!

“陛下,微臣堅決反對,停戰符合帝國利益。在那個半島上留下高句驪、

百濟新羅三國,可以讓其相互牽制、相互制約。帝國只需要充當協調,

不用花費兵力征伐。一旦滅掉高句驪、百濟,只剩下一個新羅,到時候如何處理。

帝國人口不多,面積寬廣,足夠百姓種植,沒必要開疆劈土。”

大學士于志寧站出來道。

“陛下,微臣也覺得於大人所言符合帝國利益。帝國現在4000多萬人口,

只要確保中原不亂,穩步發展。過上數十年,會越來越好。現在帝國不富裕,

不應該大動干戈。既然高句驪、百濟稱臣、認慫,給二國一個機會。

帝國不能一棒子打死,那樣不符合帝國利益,還勞民傷財,實屬不妥。”

岑文字站出來道。

連續二名大學士開口,一下子讓群臣又相互交談起來。

二人均是太子的師傅,在儒學方面也是帶頭人。

群臣又紛紛站出來,相勸李二與高句驪、百濟和好,建立屬國關係。

李二心中那個氣呀!

“孔大人,也是這個意思嗎?”

李二問道。

一年多前,孔穎達被李二狠狠批了一頓,讓他回家反思。

近一年來,孔穎達變化極大,一心一意研究、修正儒學,讓其符合唐帝國的發展。

當然,這是在杜荷的建議下,讓孔穎達有了改變。

杜荷告訴孔穎達,想要讓儒學傳承下去,必須作出改變,修正儒學經典,讓其符合時代的發展。

簡單點說,就是好的精華留下,不適合的地方必須修正,讓其適應時代進步。

“陛下,微臣反對與高句驪、百濟二國和解。打蛇不死,必遭反噬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

高句驪就象是一隻兇殘的狼,一旦身上傷勢好轉,隨時會給帝國致命一擊。

現在帝國打過壓路江,能一舉滅掉高句驪,為什麼不徹底解決後患。

不論是高句驪,還是百濟,對帝國一直是二面三刀,根本不是真心。

杜荷有一句話說得好,帝國的強大是靠士兵手中的弓箭、馬刀。在士兵弓箭射程範圍內,

均是帝國之領土。近幾百年來,草原野蠻民族、周邊小國紛紛入侵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