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什麼朝代,這是一種不可調和的矛盾。

軍人要立功,必須要有戰爭暴發。

文官萬事以和為貴。

這是利益間的矛盾,作為皇帝,只能是平衡。

“好了,不要吵了,杜荷拿下關隘的事,朕從其他方面得到證實,不用再質疑。”

李二道。

哎!

李二話一落,軍方高呼萬歲。

爭辯以軍方勝利而結束。

文官心中氣憤呀!

陛下為啥不早說出來,說出來,大家何別爭辯呢?

爭辯只是一些小兵、小卒,重臣無一人開口說話。

“陛下,新羅、百濟派出使臣,願意與帝國一起向高句驪進攻,請陛下示下。”

一名禮部官員站出來道。

“大家說一下,帝國該咋辦?”

李二問道。

新羅國一直是帝國的屬國,關係不錯。

百濟則時常與高句驪勾結在一起,反覆無常,看到危險時馬上認慫,向帝國投靠。

一旦局勢好轉,馬上又勾結高句驪。

這些情況,群臣心中明白。

“陛下,微臣覺得應該給百濟國一個機會,讓其成為帝國的屬國。新羅一直是帝國的屬國,

不用考慮。二國一旦聯合帝軍,對高句驪的戰爭能在短時間內解決。”

孔穎達站出來建議道。

“陛下,微臣覺得不妥。百濟一直二面三刀,眼看高句驪局勢危及,

馬上投靠過來,這是絕對的牆頭草。帝國應該給予懲罰,讓其他屬國看看帝國的刀快否?”

韋挺站出來建議道。

“不妥!百濟認慫投靠過來,帝國不應該斤斤計較,要有寬宏大度的氣量。

為那些屬國做出榜樣,讓屬國看看,帝國是一個仁義、禮儀、包容的大國。”

岑文字站出來進言道。

一下子,群臣又吵了起來。

以軍方為首的將軍,堅決給予嚴懲不貸,絕不妥協,等殲滅高句驪國後,順手把百濟滅掉。

這是鷹派的做法。

問題是,以孔穎達為首的文人、儒家一個個站出來舉經論典,駁斥軍方言論。

“玄齡,說出建議?”

李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