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第1628節-縱深之戰-上(第2/2頁)
章節報錯
“能夠鎖定嗎?鎖不定又沒什麼卵用!”
“當然能鎖定!轟6K剛剛升級了雷達系統,可以用聯合制導,試試看?!”
“那就試試!”
“一共56個目標,等會兒你們擋著點兒!轟炸機可沒有殲擊機靈活。”
“放手幹吧,你們主攻,我們掩護。”
“那好!開始了!”
513戰術轟炸師的28架轟6K齊齊開啟機腹位置的投彈艙,一枚枚PL13遠距空對空導彈從艙內保持著水平姿態直直落下,隨即尾部噴射出明亮的火光,推動著彈體向前衝去,很快超過了轟炸機編隊,拖著細長的尾跡撲向正在爬高的“卡姆魯”截擊機群。
緊接著又是28枚PL13遠距彈呼嘯而出,轟6K升級後的雷達系統可以輔助制導120個目標,眼下只平均各咬死兩個,完全沒有任何壓力。
戰術轟炸機發動攻擊的時間點掐得極為精準,第三紀元文明的截擊機同樣在努力積累高度和動能,面對導彈襲來,躲也不是,不躲也不是。
射距能夠達到180公里的PL13遠距空對空導彈速度極快,只用了短短十幾秒就撲進了敵方的截擊機群。
跟導彈比爬升速度,別說是“卡姆魯”截擊機,就算是效能更加先進的“克茲格”截擊機,也依然是隻有作死的份。
前方60公里開外,在15000米高度連續炸開十幾團火光。
數十道反擊的藍白色粒子光束遠遠射來,連201殲擊師與513戰術轟炸師的邊都沒有摸著,除了把人嚇一跳外,相繼從5公里距離外有驚無險的掠了過去。
由於原本繁衍生息的維度膜世界自然資源陷入匱乏,第三紀元文明對粒子束這類定向能武器比較倚重,像導彈這樣需要消耗物質資源的武器則一直沒有什麼建樹,即使現在佔據了大洋洲,想要追趕上來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率先迎戰的殲擊機聯隊還沒來得及開張,倒是讓被保護的轟炸機編隊拔了頭籌,負責迎擊的日本人和德國人在吃驚之餘,難免生出羨慕嫉妒的情緒。
“乾的不錯!”
201殲擊師的飛行員們毫不吝嗇地向轟炸機飛行員送上祝賀,真看不出來這些專業往地上扔炸彈的傢伙們,往前面扔也扔得挺準。
“半載,山田聯隊的勇士們,為了日本,為了人類文明,夏給給!”
被各種條條框框約束住的自衛隊建制硬是把日本人的戰鬥意識給限制在二戰時期,嚎叫起來就跟炮樓裡的鬼子兵出來掃蕩一個味兒。在開片兒的時候,除了不敢喊大日本帝國萬歲和天皇萬歲外,什麼都敢喊。
第三紀元文明的兩支截擊機群即將進入可視距離時,54架由日本三菱與美國洛克希德·馬丁聯合制造的F2戰鬥機打出了一輪齊射。
F2是首款列裝主動相控陣(有源電子掃描陣列)雷達的四代半戰鬥機與同樣首款使用主動雷達制導的AIM120D遠距導彈相得益彰。
隨後兩支德國空軍聯隊同時開火,140枚“流星”中距空對空導彈蜂擁而出。
在雙方短兵相接前,現今人類文明的戰鬥機編隊利用技術優勢,搶先放了個大招。
“再來!夏給給!”
“‘流星’準備,完成鎖定!發射!”
日本人的F2編隊與與德國人的“颱風”編隊彷彿找到了默契,整齊地打出第二波齊射,將近200枚導彈組成的密集彈幕撲天蓋地般向第三紀元文明的截擊機群撲去。
天空中的戰鬥機數量一旦上了百,發動一波流強推戰術是非常可怕的。
不論是F2,還是“颱風”,兩者都是非常能扛的機型,前者擁有14個掛點,後者擁有13個,哪怕打完兩波齊射,留存的彈藥依然比正在掩護513戰術轟炸師轟6K編隊的殲10B戰鬥機掛彈數持平。
遠方的天際不斷射來藍白色粒子光束,不時射中高速飛行的導彈,在半空中炸開一團火球。
一架猝不及防的F2被凌空打爆,它的僚機躲閃不及,左翼直接被削去了五分之一,幸好掛具上的導彈沒有發生殉爆,依然將駕駛艙內的兩位飛行員嚇得臉青唇白,當場失控的機體隨即陷入不可逆的尾旋狀態,打著轉飛快墜向地面。
墜落的戰鬥機距離地面不到3000米時,駕駛艙罩猛然彈飛,前後兩具座椅帶著各自飛行員先後彈出,兩朵雪白的傘花當空綻放。
敵我雙方還沒有發生實質性接觸,便已經各自有了傷亡。
兩波聲勢浩大的導彈狂潮席捲而過,第三紀元文明的截擊機不斷被擊中並墜落,數量眨眼間損失了三分之一,但是它們依然不躲不閃,筆直的衝向日本人與德國人的戰鬥聯隊。
隨著雙方互相進入視距,橫貫天空的藍白色粒子光束驟然多了起來,在這種直線攻擊的定向能武器面前,尋常的戰術規避機動往往起不了太大作用。
粒子束的速度與光一般無二,鎖定即命中,這一優勢連機炮和導彈都比不了。
因此第三紀元文明的截擊機在狗鬥戰中,往往能夠利用這種獨有的優勢出奇致勝,沒有與其對戰經驗的現今人類飛行員很容易吃大虧。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