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宇文護命楊忠,率領一萬人馬,去和突厥匯合,從北道,攻入齊國,劍指高家的發祥地晉陽。

十一月十日,公尉遲迥率大軍長驅直入,直達洛陽。

洛陽被裡外兩層,團團圍住。

前年古都,被圍困。

宇文憲也率軍進駐邙山,等待著與某人決一死戰。

十九歲的年輕齊王,心潮澎湃,冥冥之中感到,他和那個讓他妒恨交加的蘭陵王,會再次交手。

宇文護自己,則親自率軍進兵陝州,想扼住中原的咽喉地帶。

權景宣,也圍困了懸瓠,這個兵家必爭之地。

次時,楊摽已攻下了軹關,長驅直入,劍指晉陽。

洛陽告急,國家危急。

洛陽失守,不僅僅是政治上的意義,更會讓周軍,一馬平川的縱馬中原,直撲齊國的軍事基地晉陽。

高湛臨危之際,拋開個人的愛恨情仇,急忙調兵遣將。

高湛先命身經百戰,又瞭解楊摽的太尉婁睿前去堵截楊摽。

留下斛律金鎮守玉璧前沿,調斛律光南下救洛陽。

命平原王段韶統領諸軍事。

段韶臨危受命,帶領兩千名輕騎,火速前往洛陽指揮。

高湛在調任段韶的同時,急從汾州調回斛律光,命斛律光和高長恭,各率人馬,馳援洛陽。

而高湛自己,也從鄴城親臨晉陽,坐鎮齊國的軍事中心。

而宇文護帥軍東出,欲從由東南向北四路,一舉拿下軍事政治重鎮洛陽,繼而揮師南下晉陽。

他設計得很美好,沒有想到圍攻洛陽的大軍,一旦有變故,大軍分散在不同的地方,援軍遠在千里之外,怎能相互馳援。

但是,多年獨裁專權慣了,宇文護已經不會聽取別人的建議了。他想,反正和齊國撕破了臉皮,乾脆就來個四面開花,一舉拿下洛陽和晉陽。

宇文護如願算盤打得響,在得知楊摽已攻下了軹關時,更加篤定他的抉擇。

殊不知,楊摽是此次戰役最先的敗筆。

楊摽在洛陽還沒有攻下來,沒有任何後備保障的情況下,就一路高歌猛進,深入齊境。

在丁字坡,正當楊摽得意的想,是向左前進呢,還是向右挺進時,忽然發現後面出現了齊軍。

楊摽慌忙停止前進,道路是狹窄,想把前鋒調轉回來,已經是不可能了。

沒有辦法,楊摽只能把那些跟在後面的老弱,就地地轉為前鋒。

楊摽的這個後轉前的決定,直接導致了他的前鋒,很快就被齊軍吃掉。

當前面的周軍,好不容易倒轉回頭時,突然發現他們後面,又殺出一支齊軍。

齊軍借勢衝下山坡,勢不可擋。

楊摽腹背受敵,又是長時間一路奔襲,最後,在沒有任何後援,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好投降。

這個連侯景都忌憚三分,和齊國打了二十多年交道,從來沒有敗過的周國少師,就這樣歸降了齊國。

在這次伐齊的過程中,周國大將軍權景宣的表現,最為出色。

十一底,豫州、永州被權景宣攻下。

北齊豫州道行臺、豫州刺史高士良、永州刺史蕭世怡,投降北周。

權景宣命手下郭彥守豫州,謝徹守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