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時所有醫者一片驚呼,何謂免費教育,很顯然就是學醫不花錢,如此一來醫學院的所有負擔就會落到了醫家的身上。

“如果醫學院推行免費教育,那醫家負擔的開支就太大了吧!”錢乙皺眉道。

雖然醫家經過變法以來已經大興,然而醫家平時需要花錢的地方也會越來越多,如果再負擔醫學院的開支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

範正解釋道:“如今大宋國內已經漸漸推行全城教育,雖然當醫者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然而面對考科舉和當醫者,世人依舊改變不了當官的習俗,所以醫家想要爭取精英人才,那就必須更進一步。”

“你準備用免費為醫家爭取人才?”

錢乙心中一動道。

雖然醫家是靠一眾醫者才實現大興,然而任誰也不能否定,如果沒有範正、蘇遁、和楊介這變法三傑,恐怕醫家還會原地踏步。

醫家想要發展,根本離不開精英的人才,甚至醫家每一次醫學的進步都是靠歷代神醫來推動,而上千年以來,醫家出現的神醫屈指可數,與其如此,那醫家何不自己培養精英人才。

範正點頭道:“醫家雖然推行免費教育,但是所有醫學生都要經過嚴格篩選,透過層層選拔,優中選優!最後只留下最精英的千人進入四大太醫局。”

“科舉考試!”

錢乙心中一動道,範正的此舉和朝廷的科舉選拔幾乎如出一轍,不,醫家的免費教育將會先科舉一步,率先招攬人才。”

“不錯!唯有如此,醫家才能先行一步!”範正振奮道。

相比於做官和當醫者,世人根本不用多想,幾千年以來的官本位制度更是讓天下對做官趨之若鶩,然而醫者想要最頂尖的人才,那就必須有自己的優勢。

“太醫局擴建三大分局,學醫全部免費!”

隨著這個訊息傳開,大宋民間再一次掀起了學醫熱!

“學醫非但學費全免,日後學成一旦加入醫院,一生衣食無憂。”一個開封百姓將兒子送入醫學院,不禁臉色自傲道。

醫家有醫坊和醫老制度,再加上平時的薪水,足以讓醫者過上體面的生活,這對普通人來說是自己的孩子有如此前途已經是光耀門楣了,如今醫家學費全免,更是讓無數人怦然心動。

一旦學醫,從稚童入學到工作,再到日後養老,皆無需操心,他們唯一要做的就是行醫,治病救人。

“不為良相,當為良醫!”

這句話再一次在民間被熱捧,甚至被無數百姓津津樂道。

“不為良相,當為良醫!不過是醫者為自己臉上貼金罷了!真正的醫者哪有官員風光,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才是我輩讀書人應有的志向。”一個書生冷哼道,根本看不上醫者,一心想要考取功名。

一個開封百姓不以為然道:“天下誰都知道當官是好,但是並非所有人都能當官,我大宋每年科舉錄取人數也算是歷朝歷代最多,三年一次的科舉也不過二三百人。僥倖碰到了恩科或許還能再多錄幾個,你可知道大宋有多少醫院,每個醫院每年平均錄用兩個醫者,那就足足上千人。”

不少人頓時沉默,三年一次的科舉每次三百人,算下來每年也不過一百個進士,而醫家每年錄用的人數足足是科舉的十倍,這樣算起來,學醫之路的確要比科舉之路更加容易一些,更別說學醫免費,學醫的成本要遠低於科舉,這對普通百姓來說,學醫才是最划算的。

“再說,平均每年中進士也就百人左右,還有恩蔭求官之人,哪怕中進士恐怕也不能立即為官,更別說那些沒有中進士之人呢?很多人一輩子都考不上科舉!一輩子都是窮書生酸秀才,而醫者沒有進入醫院,最不濟也能開個醫館為生。”一個商戶嗤之以鼻道。

這並非是商戶被禁止科舉,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而是根據目前醫家和科舉的現狀,單論權力自然是當官待遇最好,然而當官錄取的數量和醫者相差頗大,再加上沒有考中的代價中,科舉的代價是最大的。

不少人暗中權衡,雖然依舊有人對科舉趨之若鶩,然而卻有相當一部分清醒之人開始對科舉進行反思,科舉窮盡一生,猶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一旦上榜自然光耀門楣,但是有更多的人頭花花白卻依舊是老童生。

相比於科舉,行醫貌似一個不錯的選擇,一個頂尖的名醫其收入並不比官員差。

而培養一個醫者的費用更是遠低於培養一個官員,這對寒門和普通家庭來說,很容易做出選擇。

與其選擇虛無縹緲的科舉之路,還不如選擇一片坦途的科舉。

“不為良相,當為良醫!”

曾經這句話,僅僅是一句豪言罷了,而如今經過醫家大興,這句話漸漸的已經成了事實,至少,在目前的大宋社會,學醫已經隱隱約約和科舉相提並論的地步,至少是天下百姓的第二選擇。(本章完